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79章 课·课堂实录:英美特殊论的底层逻辑~哲学与社会治理课堂对话

第179章 课·课堂实录:英美特殊论的底层逻辑~哲学与社会治理课堂对话(1 / 2)

今天的课堂,和蔼教授将带领叶寒、秦易、许黑、蒋尘、周游五位同学,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视角,拆解“英美特殊论”的本质。我们会通过对比英美与其他国家在法律、政治、商业领域的差异,结合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运动的历史案例,探寻英美治理模式背后的经验主义逻辑,同时思考这种“特殊性”是否真的不可复制,以及对个人认知的启发。

上课铃刚落,和蔼教授便拿着一份世界地图走进教室,手指在英美两国的位置轻轻一点:“同学们,之前我们聊过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对学术界的影响,今天我们把视角拉大——这两派思想,其实塑造了不同国家的治理逻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美特殊论’。大家先说说,提到英国和美国,你们觉得它们有哪些‘特殊’的地方?”

秦易率先举手:“教授,我知道美国用的单位和别的国家不一样,比如温度用华氏度,长度用英尺,每次看美国电影里说‘身高6英尺’,我都得换算半天,感觉特别麻烦。”

许黑跟着补充:“还有法律!我之前看新闻,说美国没有统一的民法典,每个州的法律还不一样,甚至有那种‘没关好卧室门窗就不能打呼噜’的奇葩规定,这在其他国家好像很少见。”

和蔼教授笑着点头:“你们说的都是很直观的现象,但这些‘特殊’背后,藏着更深层的逻辑。‘英美特殊论’这个概念,最早是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提出来的,他原本只讨论美国的特殊性,后来被学界扩展到英国。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英美那套经验,其他国家学起来总觉得‘水土不服’?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两种思想对‘制度构建’的不同理解说起。”

叶寒好奇地追问:“教授,难道英美的‘特殊’和经验主义有关?”

“完全正确。”和蔼教授走到黑板前,写下“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个词,“我们先从历史事件入手——18世纪末,大西洋两岸有两场影响深远的革命:美国独立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同样是追求新政权,结果却天差地别,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蒋尘皱着眉思考:“我记得历史课上说,美国独立后很快就稳定了,除了南北战争没什么大动荡;但法国大革命后乱了几十年,直到近百年后共和政体才确立。这和思想流派有关吗?”

“关系极大。”教授解释道,“美国的国父们,比如富兰克林、杰斐逊、麦迪逊,都是经验主义的信奉者,他们深受洛克、休谟的影响。面对‘如何建一个新国家’这个问题,他们没有想‘设计一个完美制度’,而是‘英国人怎么做,我们就先照着做’。美国宪法其实是麦迪逊的‘弗吉尼亚提案’和谢尔曼的‘康涅狄格提案’妥协的结果,签字时连富兰克林都不确定这宪法能维持多久。可结果呢?两百多年来,除了增加十条‘人权法案’,宪法几乎没动过。”

周游惊讶地张大嘴:“连宪法都靠‘妥协’和‘经验’?那英国呢?”

“英国更极端,它至今都没有一部正式的宪法。”教授继续说,“但法国大革命完全不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比如伏尔泰、狄德罗,还有编写《百科全书》的达朗贝尔,都是理性主义者——达朗贝尔本身就是数学家,深受笛卡尔、牛顿的影响。他们相信,靠人类的理性能‘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社会,为此甚至愿意抛弃所有传统。可结果呢?革命者喊着‘理性’的口号,却做出了很多极端的事,直到拿破仑恢复部分传统、路易十八再补充,法国才慢慢稳定。”

许黑若有所思:“这么说,美国是‘靠经验慢慢试’,法国是‘靠理性强行建’,所以前者更稳定?”

“可以这么理解。”教授点头,“理性主义设计制度,短期效果可能很显眼——比如快速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时间一长,就会暴露很多没考虑到的问题;而经验主义是‘走一步看一步’,短期可能显得‘不完美’,但能通过不断积累经验调整,长远反而更稳固。这一点,在法律体系上体现得最明显。”

教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普通法(判例法)”和“大陆法(法典法)”:“英美用的是普通法,核心不是法条,而是历史上的判例。我刚到美国时,不确定一件事能不能做,同学就说‘查州法’——这背后有两个逻辑:第一,没有统一的联邦法律,各州可以根据经验调整;第二,遇到新问题,先看过去有没有类似的案子,照着判例来就行。比如马萨诸塞州‘关窗才能打呼噜’的规定,就是因为有人曾因为邻居没关窗打呼噜起诉,法院判了之后就成了判例。”

秦易疑惑地问:“那遇到没先例的新问题怎么办?比如现在的互联网诈骗,以前没有判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