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73章 课·观《汉密尔顿》探美国建国史:一堂艺术心理与哲学融合课

第173章 课·观《汉密尔顿》探美国建国史:一堂艺术心理与哲学融合课(1 / 2)

嘿,你知道吗?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可太厉害了!它从 2015 年首演开始,就靠着把美国建国史变成艺术作品,一下子成了超级火的现象级作品呢!它不仅拿了 11 项托尼奖,而且每场都爆满,票超级难买!要是想给外星文明推荐一部人类音乐剧,那它绝对是不二之选啊!这部剧的核心关键词就是“革命”:在艺术上,它打破了传统音乐剧的界限,用超级宏大的叙事和充满诗意的歌词,把 1776 年独立战争到 1800 年大选这 24 年的历史,全都浓缩在两幕里啦!从主题上来说呢,它主要是围绕美国的两次关键“革命”展开的,不光讲了独立战争和建国的不容易,还展现了 1800 年大选带来的政治制度大变化呢!

剧中主角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从加勒比海孤儿逆袭为美国国父,他参与独立战争、推动制宪会议、撰写《联邦党人文集》,却也因私德争议与政治博弈深陷漩涡,最终死于与政敌伯尔的决斗。这部剧不仅是汉密尔顿的个人传记,更借他的故事剖析现代民主政治的底层逻辑,而其背后,还藏着群体心理、矛盾辩证等深刻的心理学与哲学原理。

课堂对话:解码《汉密尔顿》里的历史与人性

(上课铃响,和蔼教授抱着《汉密尔顿》原声唱片走进教室,将唱片封面投影在屏幕上,同学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

和蔼教授:同学们,今天咱们不谈枯燥的历史课本,聊一部能“让历史活起来”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一部音乐剧能讲清楚一个国家的建国史吗?叶寒,你平时爱听音乐剧,你先来聊聊?

叶寒:教授,我之前听过《汉密尔顿》的片段,感觉它节奏特别快,唱词里全是历史细节!但要说讲清楚建国史,我有点怀疑——24年的历史压缩到3小时,会不会太笼统了?而且它毕竟是艺术创作,会不会和真实历史有偏差?

和蔼教授:这个疑问特别好!艺术与历史的平衡,正是《汉密尔顿》的精妙之处。它确实有艺术加工,比如放大了汉密尔顿的爱情线,但核心历史脉络完全真实。咱们先从它的“革命性”说起——教材里说“革命是这部剧的关键词”,大家想想,“革命”能有几层意思?秦易,你从艺术角度分析下?

秦易:教授,我觉得第一层是“艺术革命”!传统音乐剧要么偏歌剧式,要么偏流行乐,《汉密尔顿》却把嘻哈、爵士和古典音乐混在一起,比如用快节奏嘻哈唱制宪会议的争论,特别颠覆。这就像瓦格纳重新定义歌剧一样,它也重新定义了音乐剧的形式。

和蔼教授:太精准了!那第二层“革命”呢?许黑,你结合历史背景说说?

许黑:应该是“历史革命”吧?剧里讲了美国两次关键革命:一次是独立战争,把美国从英国手里解放出来;另一次是1800年大选,杰斐逊的民主共和党取代汉密尔顿的联邦党,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和平更替,这不是“革命”是什么?

和蔼教授:没错!这就是“革命”的双重内涵。接下来咱们聊聊主角汉密尔顿——这个人的人生简直像“爽文”,却又充满矛盾。他是加勒比海的孤儿,十几岁被商人带到纽约,后来成了华盛顿的助手,21岁就参加萨拉托加战役;但他也有私德问题,还因为决斗被华盛顿赶回过家。蒋尘,你从心理学角度看,汉密尔顿这种“天才与争议并存”的特质,反映了什么人性特点?

蒋尘:教授,这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心理学里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格”,一个人可能在公共领域才华横溢,在私人领域却有缺陷。汉密尔顿推动制宪、写《联邦党人文集》,是为国为民的政治家;但他搞政治投机、私德有亏,又是真实的“人”。这种复杂性才让角色不脸谱化。

和蔼教授:说得太对了!人性从不是“非黑即白”,《汉密尔顿》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没把国父塑造成“完美圣人”。接下来咱们重点聊一个历史细节:制宪会议后的《联邦党人文集》。当时各州对“要不要成立联邦”吵得不可开交,汉密尔顿、麦迪逊和约翰·杰伊就写了85篇文章,说服民众支持联邦。但这里有个“小乌龙”——“联邦党人”这个翻译其实不准确,他们本质是“联邦主义者”,而且麦迪逊后来还成了联邦党的反对者!

(教授打开课件,展示《联邦党人文集》的原版封面和麦迪逊的相关史料)

和蔼教授:周游,你从哲学“矛盾论”的角度想想,为什么曾经一起写文章的盟友,后来会变成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