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拉丁美洲殖民地的发展,很多人会好奇:为何拉美国家数量远超北美?为何拉美人长相与欧洲人差异明显?为何拉美曾盛行奴隶制且天主教影响深远?今天的课堂上,和蔼教授将以《美国历史》(An brkley着)为依托,结合心理学“环境决定论”与哲学“因果联系”原理,带领叶寒、秦易、许黑等同学,从地理气候视角拆解拉丁美洲殖民地的发展脉络,揭开这些问题背后的历史逻辑。
“同学们,提到美洲殖民地,大家先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北美只有美国和加拿大两个主要国家,拉美却有一大堆国家?为什么拉美人不像欧洲人,美国白人却和欧洲人很像?”和蔼教授刚开口,就抛出一连串问题,瞬间勾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教授,是不是和殖民者有关啊?”性子最急的许黑率先举手。
教授笑着点头:“有一定关系,但核心原因要从地理气候说起。先问大家,你们觉得地理气候会直接影响文明发展吗?”
秦易推了推眼镜,认真回答:“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说过类似观点,但好像有人说他是‘地理决定论’,还扣了‘西欧优越论’的帽子。”
“没错,孟德斯鸠确实因时代局限有偏见,但他的核心思路有道理——地理气候对国家、民族和经济的影响,是谈历史绕不开的话题。”教授加重语气,“今天咱们就从‘殖民前的拉美’‘欧洲人掠夺的两个阶段’‘拉美独特现象的根源’三个部分,看看地理气候如何塑造拉美殖民史。”
“首先看殖民前的拉丁美洲。哥伦布到达前,美洲大概有5000万人口,80%以上住在拉美,尤其是墨西哥以南到秘鲁以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北美呢?印第安人总数很少,为什么?”教授看向大家。
叶寒若有所思:“是不是因为北美气候和土壤不好,不适合耕种?”
“完全正确!”教授赞许道,“人类早期文明多在纬度25-35度之间,拉美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大文明,也在北纬20度、南纬10-20度的适宜区域。但这些文明有个短板——没掌握冶金术,也没发明轮子,只能靠天吃饭,在土地肥沃、气候好的地方才能养活大量人口。”
“那他们为什么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发展文明,像中国古代那样?”蒋尘问道。
“因为土地肥力会耗尽啊!”教授解释,“他们是半定居状态,土地种得差不多了就迁徙,没法像古埃及、中国那样围绕一个中心长期发展。而北美耕种条件更差,印第安部落还处于半狩猎、半农耕的原始状态,没进入阶级社会。这就是地理环境决定早期文明形态——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有限时,只能适应环境。”
“原来殖民前的基础就和地理气候绑死了!”周游感慨道。
“接下来看欧洲人到美洲后的前两个掠夺阶段,这两个阶段都集中在拉美。”教授继续讲解,“第一阶段是直接掠夺,比如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灭了印加帝国,抢了几吨黄金,但这是一次性的——连轮子都没有的文明,哪有多少财富积累?而且西班牙人一开始没打算好好经营,建的殖民点常没人活下来,要么饿死、病死,要么被印第安人打死。”
“那第二阶段呢?总不能一直抢空吧?”许黑追问。
“第二阶段是开采贵重金属。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在中南美发现大银矿、金矿,之后300年一直攥在手里,开采的白银是世界其他地区的10倍!但开矿需要大量劳动力,西班牙人就找当地印第安人——你们想想,为什么拉美有足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