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63章 课·迪斯雷利改革到男女平权:英国普选的关键节点

第163章 课·迪斯雷利改革到男女平权:英国普选的关键节点(2 / 2)

周游:教授,材料里还说“普选是人民主权胜利,还是权力旧游戏的新玩法”,这个问题怎么看啊?

和蔼教授:周游这个问题问得好,这就是普选的“本质争议”。有人认为普选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是民主的终极形态;也有人觉得,普选还是上层在“联手下层打中间层”,只是把“给好处”换成了“给选票”。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历史看:英国普选虽然是权力博弈的结果,但确实让更多人参与政治,推动了社会公平,比如后来的劳工权益保护、福利制度建立,都和普选后底层声音被重视有关。

而且顾衡老师提到一个观点:女性在治理中更有稳定性和共情力,现在世界女性最高领导人只占10%多,如果比例更高,世界可能更少冲突、更多关怀。这从心理学“性别特质差异”来看,女性更注重社区、家庭和情感联结,这些特质对社会治理很重要——现在世界缺的不是“宏大战略”,而是“推己及人的常识”,这正是女性特质能补充的。

和蔼教授:咱们这节课把英国普选之路拆透了:从1832年《改革法案》打破权力平衡,到宪章运动传播普选思想,再到迪斯雷利和自由党的逐步改革,最后1918年实现男性普选、1928年男女平权。核心逻辑就是:英国普选不是“突然降临的民主”,而是“权力博弈与社会需求”共同推动的渐进过程,既解决了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也塑造了英国独特的保守主义民主传统。

最后留两道思考题,大家课后琢磨:

1. 结合《易经》“渐卦”(“渐,进也,有序而进”)与哲学“渐进改革理论”,分析英国用86年实现普选的“缓慢过程”,为何能避免法国式的政治动荡?这种“渐进模式”对当今发展中国家推进民主改革有何启示?

2. 从心理学“性别特质与治理”角度,分析顾衡老师提出的“女性更适合参与治理”的观点,结合英国女性获投票权后的社会变化(如福利制度完善),谈谈女性政治参与对社会发展的具体作用?

这节课咱们用英国普选史,看透了“民主如何从理想走向现实”,下节课是课程加餐的最后一讲,咱们聊聊欧洲其他国家的民主进程对比。觉得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给课程点个赞,也跟身边喜欢历史的朋友推荐,咱们下期不见不散!

*^o^*——英国普选制度发展课堂内容总结

新学期欧洲史专题课围绕英国普选制度的实现历程展开,梳理从1832年《改革法案》到20世纪男女选举平权的关键节点,结合权力博弈、阶级互动与社会变革,融入心理学、《易经》与哲学视角,解析英国普选“渐进式”发展的核心逻辑。

课程首先聚焦1832年《改革法案》的深远影响。该法案虽以“城市年租10英镑获投票权”拓展选民范围(投票基数从8%逐步增至30%),却未惠及工人阶级——工人因无力承担房租未获实质权利,不满情绪催生以普选为核心诉求的宪章运动。尽管运动失败,其支持者格罗特所着《希腊史》重构古希腊民主叙事,将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等曾被视为“民粹”的人物塑为正面形象,推动普选思想传播,体现心理学“观念重塑”对社会运动的后续影响。

更关键的是,《改革法案》打破英国权力平衡:国王威廉四世以“册封辉格党议员为贵族”施压上议院,导致上议院丧失“权力裁判”功能,王权彻底虚化,成为英国宪政史上超越1688年光荣革命的转折点。此前贵族与商人的“防火墙”被突破,商人阶层可通过政治途径晋升,符合哲学“权力制衡理论”中“三权(国王、上院、下院)失衡催生新政治格局”的规律,为后续普选改革奠定权力结构基础。

课程核心解析普选推进的关键阶段与动力。19世纪中后期,欧洲“上层联手下层打中间层”的政治逻辑在英国延续:资产阶级成为新中间层后,保守党迪斯雷利为争夺权力,于1867年推出《人民代表法案》,赋予城市“合格户主”(未领救济)投票权,选民人数翻倍超240万,保守党借此重掌政权。这与同期俾斯麦在德国推行普选(面向农民)的逻辑一致,均为“上层借底层力量制衡中间层”,体现哲学“阶级斗争理论”在欧洲政治中的共性。

该法案并非完全普选(需为户主、仅限城市),但开启了投票权扩大的“不可逆”进程:1884年自由党将“户主标准”(住满一年、缴税、未领救济)推广至农村,选民超500万,成年男性投票率超60%。英国普选的“渐进性”符合《易经》“渐卦”“有序而进”的变革逻辑,避免了法国式暴力动荡,也塑造了英国保守主义传统。

课程还阐述普选的最终实现与性别平权进程。1918年一战期间,英国实现男性普选(年满21岁男性,无论居所与救济状况),从1832年至此历时86年,这一“缓慢过程”成为英国规避民粹、保持政治稳定的重要原因。女性投票权同步推进:1918年法案赋予年满30岁的户主或户主妻子(共800万女性)投票权,1928年实现男女选举平权(年满21岁女性获同等权利),较法国(1944年)早16年。

此外,课程提及普选本质的争议(“人民主权胜利”或“权力旧游戏新玩法”),并指出政党立场的灵活性——保守党给工人投票权、自由党给农民投票权,均为“利益驱动下争取选票”,符合心理学“行为受利益导向”的规律。同时强调女性政治参与的价值:顾衡老师提出女性在治理中更具稳定性与共情力,当前世界女性最高领导人占比仅10%,若比例提升或能减少冲突、强化社区关怀,补充现有治理中“宏大战略过剩、常识共情不足”的缺陷。

课程结尾留下两道思考题,引导从《易经》“渐卦”、哲学“渐进改革理论”、心理学“性别特质与治理”等角度深入分析,并预告下节课将探讨欧洲其他国家民主进程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