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62章 课·工业革命与宗教变迁:英国1832年改革的推手

第162章 课·工业革命与宗教变迁:英国1832年改革的推手(2 / 2)

从哲学“阶级利益博弈”来看,《改革法案》本质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妥协”,工人只是被利用的工具。不过这也为后来的改革埋下伏笔——比如迪斯雷利,作为保守党内的“异类”,就主张“联合工人反辉格党”,给工人选票。周游,你再说说普选思想在英国是怎么传播开的?

周游:教授,有两个人很关键!一个是托马斯·潘恩,他和埃德蒙·伯克围绕普选论战,让普选成了热点;另一个是格罗特,他写《希腊史》,把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这些民粹政客洗成正面人物,改变了大家对古希腊民主的负面看法,让普选思想更深入人心!

和蔼教授:没错!格罗特的“洗地”影响至今,很多人对古希腊民主的认知,其实是他刻意塑造的。拉塞尔·柯克说“保守主义有连续性,激进政党分崩离析”,这话不全对——保守党后来也出了迪斯雷利这样的“改革派”,说明政党立场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变革调整。

和蔼教授:咱们这节课把1832年《改革法案》的来龙去脉拆透了:宗教变革为改革扫清“意识形态障碍”,工业革命制造“政治权利危机”,辉格党借势推动改革,最终以和平方式调整政治格局。核心逻辑就是:英国通过“渐进改革”应对社会变革,避免了法国式的暴力革命,这和它长期的议会传统、善于妥协的政治文化分不开。

最后留两道思考题,大家课后琢磨:

1. 结合《易经》“节卦”(“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与哲学“制度适应性”理论,分析1832年《改革法案》为何能成为英国应对社会变革的“成功案例”?它对当今国家处理“经济与政治权利失衡”问题有何启示?

2. 从心理学“群体利用与觉醒”角度,分析辉格党如何利用工人阶级推动《改革法案》,又为何导致工人阶级后续发起宪章运动?这一过程反映了“政治博弈中弱势群体”的何种困境?

这节课咱们用《改革法案》看透了英国应对社会变革的“妥协智慧”,下节课咱们继续讲迪斯雷利的改革法案,看看保守党是如何“争取工人选票”的。觉得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给课程点个赞,也跟身边喜欢历史的朋友推荐,咱们下期不见不散!

*^o^*——1832年《改革法案》课堂内容总结

新学期欧洲史专题课围绕英国1832年《改革法案》展开,结合宗教变革、工业革命背景,拆解法案出台逻辑、内容及对政党格局与社会的影响,融入心理学、《易经》与哲学视角,清晰呈现英国应对社会变革的政治路径。

课程先梳理法案出台的两大核心背景。其一为宗教版图剧变:汉诺威王朝时期,新教激进派(埃德蒙·伯克口中“异见者中的异见者”)数万迁居北美,为英国社会“减压”;天主教徒因光荣革命后歧视法案(禁居伦敦、无购地权与投票权等)大量改宗,占比降至1%,无力构成威胁;国教受牛顿“钟表匠比喻”与自然神论影响,低教会派偏离中间立场,虽能满足知识分子“终极好奇心”,却无法回应民众“属灵需求”,卫斯理兄弟发起的宗教复兴运动也仅在北美(循道宗)成功。宗教分歧不再是辉格党与托利党矛盾焦点,两党转向“权力与金钱之争”,体现心理学“信仰需求分层”——不同群体对宗教的需求差异导致其政治绑定功能弱化。

其二为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失衡。工业革命并非突发,而是全产业链积累后的爆发,英国凭借三大优势领先:收费公路与运河投资改善交通,降低煤炭成本;对外贸易为核心动力;英国人秉持弗朗西斯·培根“知识服务实用”理念(如波义耳气体研究用于设计水泵),早于瓦特蒸汽机20年便启动工业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城市化加速,1800年英国城市化率达50%(法国100年后才实现),城市人口与财富激增,但政治权利滞后:农村“衰败选区”(仅几十人)仍占下议院席位,城市数万居民却无代表权;乡下年收益2英镑地产者有投票权,城里年收200英镑房租者却无,形成“经济基础与政治权利脱节”的矛盾,符合哲学“唯物史观”中“上层建筑需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课程核心解析法案的推动与通过过程。辉格党以“公平代表权”为旗号,提议将房租收入纳入投票权依据(地产2英镑、房租10英镑),却遭大地主把持的上院反对。辉格党借工人不满(1815年托利党《谷物法》禁止低价粮食进口,导致面包涨价),煽动游行、罢工甚至暴动,形成社会压力。1830年法国查理十世被推翻的“殷鉴”,促使国王威廉四世以“册封足够辉格党贵族入上院”施压,上院最终妥协,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法案核心内容包括:保留农村40先令地产投票权、取消衰败选区并将名额转给城市、城乡年租10英镑且住满一年的纳税人(含租客)获投票权。此举使选民从43万增至68万,成年男性投票率从8%升至12%,新增选民以城市群体为主,体现《易经》“革卦”“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变革逻辑——顺应工业革命趋势与城市诉求,以和平改革规避暴力革命。

此外,课程还阐述法案对政党格局与后续社会运动的影响。托利党为应对城市选民崛起,改名为“保守党”以淡化城乡对立;辉格党后续与反叛保守党合并,先后更名为自由党、自由民主党。工人阶级因“住不起10英镑房租”未获实质利益,发起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普选思想的传播得益于托马斯·潘恩与埃德蒙·伯克的论战,以及格罗特《希腊史》对古希腊民主的“重构”(将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塑为正面人物)。拉塞尔·柯克关于“保守主义连续性”的观点不全然准确,保守党后来出现迪斯雷利等“改革派”,主张联合工人争取选票,预示政党立场随社会变革调整的趋势。

课程结尾留下两道思考题,引导从《易经》“节卦”、哲学“制度适应性”、心理学“群体利用与觉醒”等角度深入分析,并预告下节课将探讨迪斯雷利的改革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