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30章 课·冰海沉船与人性之光:从巴伦支的北极航行看失败的价值

第130章 课·冰海沉船与人性之光:从巴伦支的北极航行看失败的价值(2 / 2)

说得好。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个天平,左边写,右边写,哥伦布发现美洲,靠的是勇气;巴伦支被记住,靠的是在绝望中守住的底线。这让我想起三个案例——

第一个是廖泽涛你上次提到的巴伦支团队教授看向坐直身子的廖泽涛,你们公司那个农产品项目,明明知道暴雨冲毁了仓库,继续供货会亏损,还是借钱从别处调货,给合作方按时送到。最后虽然没赚钱,却拿到了长期合同。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吗?

廖泽涛挠挠头,耳朵有点红:当时老板说,道家讲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不能因为赔钱就丢了信誉。现在想想,还真有点像——我们守的不是货,是别人的信任。

第二个是小景云你说的医院故事。教授转向眼圈红红的小景云,那个急诊科医生,明知车祸病人救不活,还是守了三天三夜,给他擦身、说话,最后家属送来锦旗,说谢谢你让他走得有尊严。这是不是和巴伦支守着船员遗体下葬一样,守住了比生命更重的东西?

小景云点点头,声音带着哭腔:嗯,医生说医者仁心,不在结果在尽心。就像巴伦支,哪怕船沉了,也要让船员走得体面。

第三个案例,教授的目光扫过全班,是顾华做的志愿者项目。你们在山区支教,明明知道那些孩子不一定都能考上大学,还是坚持了五年。这就像巴伦支知道北极航线难走,还是要留下地图——有些事,不是为了成功,是为了给后来者铺路。

顾华笑了笑,露出两颗小虎牙:我们教的不只是知识,是让他们知道山外面有海,有像巴伦支这样的故事。有个孩子说长大了想当船长,去北极看看,我觉得这就够了。

教室里安静了片刻,刘佳佳转着笔的手又停了,笔帽在指间转了个圈:教授,道家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巴伦支明明在争北极航线,怎么也算呢?

教授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尖重重敲在北极点:他争的是路径,不争的是底线。就像冰海里的船,船可以沉,但船上的灯不能灭。巴伦支的日志里有句话:冰会融化,海会流动,但人心里的规矩,该像北极星一样定着。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温和:这就是道家讲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守住本真,比什么都重要。婴儿不会算计利弊,饿了就哭,高兴就笑,巴伦支他们守住的,就是这种不加修饰的本真:不是我的东西,冻死也不能动;答应别人的事,死了也要做到。

从哲学上看,巴伦支的故事告诉我们,是个伪命题。当我们用结果定义成败时,就像用尺子量大海——能量出长度,却量不出深度。巴伦支没到中国,却到了人性的深处;他没开辟航线,却开辟了一种精神: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垮。这种精神,比任何成功都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最后,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思考题,粉笔划过的声音像冰刀切割冰面:

1. 如果你是巴伦支,在零下四十度的极夜中,会选择烧货物取暖,还是守住契约?为什么?试着站在水手、商人、后来者三个角度,写下你的选择。

2. 道家的与巴伦支的是否矛盾?如何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想想你生活中,哪些事该放手,哪些事该坚守。

3. 请举一个身边的巴伦支式故事(比如坚持原则却没得到好结果的事),说说它让你对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是过程中的成长更重要,还是结果的达成更有价值?

下课前,我们再回到那个问题。教授合上讲义,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地图上北极圈的位置,像一艘永远不会沉没的船,巴伦支的船沉了,但他的航行成了一座灯塔。大航海时代的成功,让世界变大了;而巴伦支的失败,让人类的灵魂变重了。这或许就是那句老话——重要的不是你走了多远,而是你在无路可走时,守住了什么。

结尾:你的冰海沉船里,藏着怎样的人性之光?

暮色像厚厚的冰层,慢慢覆盖了教室。此刻的你,或许正经历着巴伦支式的冬天——考研失利的迷茫,创业失败的窘迫,坚守原则却被嘲笑的孤独,明明拼尽全力却一无所获的沮丧。你可能会想:这样的坚持,真的有意义吗?

但巴伦支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没被冰封的人性微光,那些在绝境中守住的底线,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就像冰海里的沉船,船身会腐烂,但散落的铁钉会在海底形成珊瑚礁,成为新的生命家园;你的也会沉淀,成为照亮别人的灯塔。

现在,轮到你了——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明没得到想要的结果,却因为过程中的坚守,觉得虽败犹荣?是守住了对朋友的承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评论区写下你的故事,点赞最高的10位,我们会送上《冰海沉船与人性之光》资料集,里面有巴伦支航海日志的完整译文,还有10个失败却伟大的历史故事,让你在寒冷的里,感受到人性微光的温暖。

毕竟,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终点衡量的。就像巴伦支的船,虽然没抵达东方,却在人类的精神版图上,留下了永不沉没的航迹。你的航迹,又会刻下怎样的故事?现在就来说说吧,让那些没说出口的坚守,成为照亮彼此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