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12章 课·体育课上,一掌欲向通天处,先明掌下有“分寸”。

第112章 课·体育课上,一掌欲向通天处,先明掌下有“分寸”。(1 / 2)

暮春的雨打在老武术馆的瓦檐上,教授握着陈一涵的手腕,让他感受掌根从胸口向前顶出的力道。“这通天掌,看着是砸下去的狠劲,其实藏着‘通天’的门道。”围坐的刘佳佳、顾华、廖泽涛、小景云都往前凑了凑——他们以为要学“一掌断命”的绝招,没想到教授从“腿直如柱”聊到了道家的“立则不殆”,从“腰拧如弦”扯出了心理学的“情绪收放”,甚至拿膻中穴的医学图,讲透了“力与德”的平衡。

两个小时里,没人碰沙袋,只听教授拆解:让总爱耸肩的廖泽涛体会“沉肩送掌”,说这是“把浮躁按进骨头里”;给总发力散乱的刘佳佳纠正“三直一拧”,笑她“杂念比劲还乱”;拿顾华看过的社会新闻举例——那个在争执中挥掌伤人的青年,输在不懂“收掌护中”不仅是防反击,更是给冲动留条“回头路”。最后教授抹了把脸上的雨水:“通天掌的‘通天’,不是让掌够着天,是让你借这掌,看见自己心里的‘天’——什么时候该让劲往上走,什么时候该让掌往下收。”

一、掌风里的“收放哲学”

“先看这掌怎么‘立’。”教授甩开伞,赤脚站在积水的木地板上,后腿一蹬,膝盖绷直如挺杆,前腿微屈似弓架,“腿直不是硬挺,是让大地的劲顺着骨头往上爬。道家说‘地载万物’,你们踩在地上觉得是自己站着,其实是地在托着你——这就是‘整劲’的根。”

小景云踮脚试了试,差点滑倒:“教授,我腿一直就晃,像踩在棉花上。”

“因为你心里没‘根’。”教授扶稳他,“上次你说考试没考好,练拳时满脑子‘我不行’,腿就成了摆设。心理学叫‘躯体化投射’,你把焦虑‘踩’进了脚底,大地自然托不住你。”他突然看向顾华,“你读《道德经》总说‘企者不立’,现在懂了吧?腿直是‘立’,心里不慌才是‘不殆’。”

顾华点头:“就像树长得直,先得根扎得稳?”

“正是。”教授顺势拧动腰部,脊椎如拧干的毛巾发出细微声响,“再看这腰拧——你们以为是使劲拧?错了,是像上发条,先收再放。”他让刘佳佳摸自己的腰,“你看,拧的时候肌肉是收的,劲却在里头转,这叫‘曲则全’。就像你跟同学吵架,先憋住那口气,不是怂,是让劲转个弯,变成解决问题的力。”

刘佳佳脸一红:“我上次跟室友吵,越说越急,跟没拧的腰似的,劲全散了。”

“所以要练‘三直一拧’。”教授竖起三根手指,“腿直是‘立得住’,腰拧是‘转得开’,臂直是‘走得正’,劲透是‘沉得深’——合起来,就是把乱七八糟的劲拧成一股绳。心理学叫‘资源整合’,道家叫‘抱一为天下式’。”

雨停了,阳光从窗缝钻进来,照在墙上的医学图上。教授指向标着“承浆穴”的位置:“但你们得先懂这掌有多狠。掌根砸在下巴,下颌骨能裂成两截;拍在膻中穴,心脏能跳得‘乱了拍子’。”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十年前有个学员,练这掌入了迷,跟人起冲突时没忍住,一掌拍在对方胸口。”

“后来呢?”小景云小声问。

“对方胸骨骨折,主动脉破了,抢救了三天才脱险。”教授看着地面,“那学员后来跟我说,掌出去的瞬间,他看见对方眼睛里的恐惧,才明白自己练的不是‘本事’,是‘凶器’。”

陈一涵皱眉:“那学这掌干嘛?”

“就像学医要学解剖,不是为了杀人,是为了知道‘哪里碰不得’。”教授拿起伞,往地上一戳,伞柄直挺挺立着,“道家说‘慈故能勇’,知道掌下有‘人命’,才敢说‘守护’。”他示范出掌后的收势:“击中后立刻回胸前,护住心口。这动作看着简单,其实是在心里划道线——劲能出去,但不能‘脱缰’。就像你们以后工作、恋爱,有脾气可以发,但得留个‘收掌’的余地。”

廖泽涛突然问:“那‘劲透’不是要往深里打吗?”

“傻小子。”教授笑了,“劲透是‘能’,收掌是‘敢不’。就像你有能力考第一,但知道别把同学逼得太紧;有本事赚钱,但知道别占不该占的便宜。这才是‘通天’的真意——能往上走,更能往下收。”

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教授让所有人站成一排,练收掌的动作。刘佳佳的掌总回不到胸口,教授敲了敲她的胳膊:“别往前够,往回找——心里的‘分寸’,比掌根的劲更重要。”

二、思考题

1. 教授说“腿直是立住身,心稳是立住命”,你有没有过“劲用错了地方”的时刻?后来是怎么找到“收劲”的分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