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79章 课·知道马斯克审计一万四千人的部门用了多久吗?

第79章 课·知道马斯克审计一万四千人的部门用了多久吗?(2 / 2)

廖泽涛突然想起他爸的事。老会计去年退休后,迷上了做手工账,把邻居家的收支都记在本子上,用的还是当年的蓝黑墨水。我爸说AI算得再快,也算不出王大妈给孙子买糖的开心他的嘴角慢慢翘起来,原来他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拼图。

陈一涵把掉在地上的便利贴一张张捡起来,突然在那页写下:教中文,传播文化——AI再厉害,也说不出月是故乡明的味道。她的指尖终于不再犹豫,在这句话后面画了个笑脸。

三、四十岁的镜子,二十岁的答案

那40岁的人呢?廖泽涛追问,声音里带着点替长辈的担忧,您说他们转行难,难道只能等着被淘汰?

教授喝了口茶,茶梗在杯底慢慢舒展。我认识个老会计,十年前就听人说AI要取代他,他的目光飘向窗外,像在看很远的事,于是每天下班后学两小时数据分析。去年他们部门裁了一半人,就他留下了——他能教AI识别特殊业务的猫腻,哪些是合理避税,哪些是真的做假账,这是机器学不会的老江湖经验

他转向小景云,眼神里带着点温柔:你觉得AI能看好所有病?但病人哭的时候,AI不会递纸巾;家属闹的时候,AI不会说我懂你的难。这些无用的温柔,才是人的立身之本。

小景云突然想起带教老师说的话:机器能告诉你这个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但只有医生能握着病人的手说。她在笔记本上写下: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字迹虽然还有点抖,却比之前坚定多了。

刘佳佳翻开《道德经》,在反者道之动旁边画了条河:所以不是行业消失,是只做重复劳动的人会消失?她想起自己帮AI写诗大赛改稿时,总在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后面加句砸在袖口上,暖烘烘的——这是AI永远写不出来的,属于人间的温度。

算你说到点子上。教授点点头,道家讲上善若水,水遇到石头会绕,但从来没停过流动。你们现在的困惑,就像水刚碰到石头时的慌乱——总觉得要么撞碎,要么回头,忘了还能变成蒸汽,变成云,换种形态继续走。

夕阳把教室染成暖金色时,教授收起搪瓷杯,杯底的茶梗沉在水底,像艘安静的小船。最后讲个故事,他的声音轻轻的,十年前有个学生,听我瞎侃结构性失业,没跟风考公务员,反而在上海买了套老破小出租。今年他40岁,行业没了,就把房子卖了,拿着三百万缓冲期重新学烘焙。

教授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不是准备好了才从容,是知道世事无常,才敢留条退路

四、思考题:如果AI给你发了淘汰预警

1. 今晚的行动清单:如果此刻AI告诉你,你现在学的专业十年后会消失,你今晚回宿舍的第一件事会做什么?是给爸妈打个电话,还是打开招聘网看看其他行业?是翻出压箱底的爱好(比如画画、写故事、修东西),还是立刻报名一门新技能课?把你的第一件事写下来,这可能就是你内心最真实的破局方向。

2. 你的不可替代清单:列出三个AI永远学不会的事——可以是能听出朋友语气里的不开心,可以是炒的番茄炒蛋有妈妈的味道,也可以是能把复杂的道理讲得像故事。这些看似的本事,恰恰是你对抗不确定性的底气。

3. 给四十岁的自己写句话:假设十年后你面临转行,你想对现在的自己说句什么?是多学点没用的东西,还是别怕犯错,多试试?把这句话设成手机壁纸,每次解锁时都看看——对抗焦虑的最好方式,是和未来的自己站在一起。

4. 身边的水形人案例:观察一个能随环境变化的人——可能是开了二十年实体店,现在学会直播带货的老板;可能是从记者转行做新媒体运营的长辈;也可能是退休后学钢琴、学画画的邻居。记录下他们的一个习惯或一句话,这就是最生动的生存智慧。

教授拿起搪瓷杯往外走时,廖泽涛正给爸爸发微信:爸,周末教我做手工账吧,我想知道您是怎么看出王大妈买糖的开心的。顾华在笔记本上写下文科生能做的100件事,第一件就是给AI写的文案加人间烟火气。

刘佳佳把《道德经》平放在桌上,在上善若水旁边画了个小小的自己,正踩着浪花往前走。陈一涵撕下那页便利贴,在背面写下:语言是工具,文化是灵魂——AI学不会。

小景云数到第三十二片银杏叶时,突然想通了:就算机器能看病,我也要做那个会递纸巾的医生。她的笔记本最后一页,终于不再是空白,画着个穿着白大褂的人,正笑着给AI机器递了杯热茶。

此刻的你,或许正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或许刚被家长催着换专业,或许只是在招聘网前感到一阵迷茫。

不如现在就做个小测试:关掉手机里的所有App,只留下一个你觉得就算行业消失,也能帮你活下去的——是备忘录(写故事)、是相机(拍照片)、是计算器(学理财),还是微信(攒人脉)?把你的选择写在评论区,点赞最高的三个答案,我们会送上《应对不确定性指南》电子书。

毕竟,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永远不变,而是无论怎么变,你都有本事接住——而这份本事,就藏在你今晚回宿舍的第一个行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