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化腾的微信遇见你的人生:那堂金融课上,教授把赚钱的道理讲成了活人的哲学
刘佳佳的钢笔在《北大金融课》的封面上转了三圈,笔帽磕得桌面咚咚响。她突然举起手,马尾辫随着动作甩到顾华的胳膊上:“教授,货币流通和找对象有关系吗?”全班哄堂大笑时,她却认真地补充,“我妈总说‘钱要流动才值钱’,可我连暗恋的男生都不敢搭话——我的‘社交货币’是不是早贬值了?”
讲台上的老教授刚用粉笔在黑板画了个金元宝,闻言突然把粉笔一搁:“1998年,马化腾开发oIcq时,谁能想到这只‘小企鹅’会变成现在的微信?”他的指尖在“货币流通”四个字上敲出节奏,“就像你手里的钢笔,只用来转笔就不值钱,用来写字才值钱——你的‘社交货币’不是不敢搭话,是没找到流通的场景。”
顾华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公司金融法律原理》的封面:“那股权融资和攒经验呢?”他的笔记本上贴着两张便利贴,左边是“考研”,右边是“实习”,“书上说‘股权是自有的,债权是借来的’,是不是说考研像攒股权,实习像借债权?”
阳光透过教室的爬山虎叶,在黑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把“金融”两个字照得像堆会发光的硬币。今天我们就借着这堂金融哲学课,聊聊那些藏在账本里的人生真相:为什么有的人越努力越穷,有的人看似“不务正业”却活得通透?为什么道家的“顺其自然”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说的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当你把人生当成一家公司来经营,那些金融课本里的道理,能不能帮你算出最划算的活法——你会发现,赚钱和活人的道理本质上一样,都是让“价值”流动起来,让“资源”用对地方,就像马化腾没把qq只当聊天工具,你也别把自己困在“应该”里。
一、“社交货币”的流通:刘佳佳的暗恋,藏着资源浪费的金融陷阱
“最亏的是把钱藏在床板下。”刘佳佳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着,暗恋男生的朋友圈她看了37遍,却连个赞都不敢点。“我室友说‘主动就输了’,可再不动,他就要被隔壁系的女生追走了——这是不是像把钱锁起来,眼睁睁看着它贬值?”
教授在黑板画了个封闭的圆圈,里面写着“死钱”:“金融学叫‘流动性陷阱’,就像你冬天穿凉鞋,夏天穿棉袄,资源用错了时间和地方。马化腾要是把qq只当‘聊天工具’,就不会有后来的微信支付、小程序——他的厉害,是让‘社交货币’在更多场景里流通。”
他讲了个更扎心的案例:有个女生在国企做会计,业务能力强却总被忽视,因为她“不爱说话”。后来跳槽到互联网公司,每周主动给领导发“工作周报”,半年就升了职。“她的‘专业货币’以前锁在抽屉里,现在流通起来了,自然升值。”教授笑着说,“你暗恋的男生就像个‘潜力股’,你不买入,自然有人买——金融的本质是流动,人生的本质也是。”
刘佳佳突然想起上周的社团活动,那个男生在讨论“校园贷危害”时,她明明做过相关调研,却因为害羞没发言。“原来我不是没‘货币’,是没让它流通。”她在笔记本上写下“明天主动组队做课题”,笔尖划破纸面的力度,比转笔时大了三倍。
二、“股权融资”的人生版:顾华的考研与实习,是在攒自己的“原始股”
“可流通也要有本钱啊。”顾华的笔记本上,“考研”和“实习”被画了个大大的问号。“我爸说‘考研是攒股权,实习是借债权’,可我既怕考研失败,又怕实习没收获——这就像公司融资,既怕稀释股权,又怕还不上债。”
教授从讲台下拿出个存钱罐,里面的硬币叮当作响:“你实习学的Excel技巧、沟通能力,是‘债权融资’,用完要还吗?不,它们会变成你的本事。”他把硬币倒出来,“考研积累的专业知识,是‘股权融资’,会成为你未来的‘核心资产’——这两种融资不仅不矛盾,还能互相增值。”
他举了个俞敏洪的例子:“他当英语老师时,一边教书(实习),一边背单词(考研),后来创办新东方,这两样都成了‘原始股’。”教授突然提高声音,“你以为马化腾只靠qq吗?他之前在润讯做程序员的经验,就是他的‘天使轮融资’——没有前期积累,再好的机会也接不住。”
顾华的表哥就是“双管齐下”:“他考研期间去律所实习,结果导师觉得他实践能力强,推荐他去了心仪的公司——原来考研和实习不是选择题,是多选题。”
“道家说‘积跬步以至千里’,”教授把硬币重新放进存钱罐,“股权和债权的区别,不是‘该选哪个’,是‘怎么让它们滚雪球’。顾华,你可以早上背单词,下午去实习,晚上总结经验——你的‘人生公司’,现在最缺的不是钱,是让资源流动起来的智慧。”
顾华在“考研”和“实习”之间画了个箭头,旁边写着“白天实习,晚上复习”。那天晚上,他第一次主动给实习导师发了条消息,请教白天没弄懂的问题,导师秒回了长长的语音,末了说“你这孩子挺踏实”。
三、“供应链金融”的人情版:廖泽涛的社团困境,是没找到自己的“核心企业”
“我在社团就像个打杂的。”廖泽涛把《供应链金融》往桌上一摔,书角撞得桌沿掉了块漆。“学长让我搬桌子、买奶茶,核心策划从来不让我参与——这就像供应链里的小作坊,永远只能给核心企业打工。”
教授在黑板画了条供应链:核心企业(社团leader)→ 供应商(搬桌子的你)→ 客户(社团活动参与者)。“小米的供应链厉害在哪?”他用粉笔圈出“核心技术”,“它不只是组装手机,更掌握了操作系统、芯片研发这些核心环节。你在社团打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打杂是为了学核心技术’。”
他讲了个腾讯的案例:早期员工张小龙,一开始也只是做邮件系统,后来却因为深入理解用户需求,成了微信之父。“他搬的‘桌子’,是用户体验;他买的‘奶茶’,是产品思维——这些都是‘核心企业’的核心能力。”教授笑着说,“你给学长买奶茶时,可以多问一句‘这个活动为什么选在周五’;搬桌子时观察‘场地布置和参与度的关系’——打杂能偷师,才是最高明的‘供应链管理’。”
廖泽涛突然想起上周的校园歌手大赛,他负责布置场地时,发现前排的塑料凳换成沙发后,观众互动明显变多。“原来我不是没机会,是没带脑子打杂。”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下次建议用沙发”,打算明天就交给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