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二、当庄子遇见国际法庭:一场跨时空的思辨之旅
第二天清晨,阶梯教室里弥漫着兴奋的气息。陈教授抱着一摞泛黄的典籍走进教室,书页间还夹着几张皱巴巴的报纸,头条新闻赫然是“伊以冲突持续升级”。
“同学们,”教授将《庄子》重重放在讲台上,“昨天我们在茶杯与沙漏中探讨了正当防卫,今天,我们请出一位特别的‘国际法官’——庄子。如果他坐在海牙国际法庭的审判席上,会如何看待伊朗与以色列的纷争呢?”
话音刚落,廖泽涛推了推眼镜,率先开口:“老师,庄子主张‘齐物论’,万物齐一。在他眼中,或许以色列和伊朗的冲突,就像‘朝三暮四’的猴子之争,本质都是执念作祟。以色列执着于消除所谓的‘核威胁’,伊朗执着于扞卫主权,却都忘了顺应‘道’的节奏。”
“有意思!”陈教授赞许地点头,“但别忘了,庄子也说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国家陷入纷争,是否也该放下‘己’‘功’‘名’的执念?”
这时,刘佳佳转着笔,若有所思地说:“老师,这让我想到心理学中的‘共情’。如果双方都能跳出自我中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或许就能打破僵局。就像庄子在《逍遥游》中追求的‘无所待’,放下对安全、利益的过度执着,以更超然的心态看待问题。”
顾华一边快速记录,一边补充道:“从道家‘无为而治’的角度看,国际社会或许不应强行干预,而是让冲突双方在自然的发展中领悟‘道’的真谛。但这又和现代国际法强调的‘集体安全机制’相悖,该如何平衡呢?”
教室陷入短暂的沉默。陈教授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巧的指南针,轻轻转动:“你们看,指南针永远指向南方,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指向会受到干扰。国际法就像这指南针,而道家思想则是周围的磁场。我们既要坚守法律的原则,也要学会顺应‘道’的变化。”
小景云突然举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老师!我想到了!庄子在《秋水》中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提醒我们,在评判冲突时,不能带着偏见,而要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伊朗和以色列的冲突,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宗教信仰和历史恩怨,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正当防卫’或‘侵略’来定义。”
“太棒了!”陈教授激动地拍了拍手,“但问题来了,如果我们以‘道’的视角看待冲突,是否意味着要否定国际法的作用?就像庄子主张‘绝圣弃智’,那还要不要法律和秩序?”
教室再次陷入热烈的讨论。廖泽涛突然站起来:“或许可以借鉴道家的‘和光同尘’。国际法就像‘尘’,是现实世界的规则;而道家思想则是‘光’,照亮我们思考的方向。两者可以相互融合,让法律更具弹性和智慧。”
陈教授满意地点点头,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银杏林:“同学们,这场讨论让我想起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我们今天探讨的,不仅是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更是法律与哲学、现实与理想的永恒命题。”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下节课,我们将走进量子物理的世界,看看‘薛定谔的猫’如何与国际法产生奇妙的碰撞。”说着,教授神秘地一笑,“课后作业: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融合道家思想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你会如何做?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奇思妙想,点赞最高的方案将在下节课被重点讨论!”
夕阳的余晖洒在教室的地板上,陈教授轻轻合上《庄子》,书页间飘落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或许,这就是解决冲突的终极智慧——以柔克刚,顺势而为。
(故事仍在继续,下节课将解锁“量子纠缠与国际法责任认定”的烧脑谜题!关注不迷路,点赞破百揭晓陈教授私藏的“哲学x物理x法律”跨界书单!快来评论区留下你的神脑洞,一起推动故事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