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踏平五代,我建最强帝国 > 第161章 李烨阳谋,昭宗即位

第161章 李烨阳谋,昭宗即位(2 / 2)

项城的位置太关键了!

它卡在蔡州和陈州之间,同时也像一颗钉子,嵌在宣武军南部疆域的边缘。

李烨将此地交给宣武军,看似是尊重盟友,实则是一步高明的棋。

一方面,让李唐宾、庞师古替他看守南大门,直面秦宗权可能的反扑,消耗宣武军力量;另一方面,此地深入南方,远离汴州核心区,补给线漫长,极易受制于人。

一旦李烨有异心,项城反而成了悬在宣武军南境的一颗棋子,牵制之力远大于屏障之效。

“阳谋,赤裸裸的阳谋。”

朱温猛地一拳砸在舆图上,震得烛火摇曳,地图哗啦作响。

他胸口剧烈起伏,额角青筋隐现。

“李烨,好一个李烨,以放弃眼前利益为饵,行长远布局之实。他送出三城,看似慷慨解囊,全了联军情谊,实则是用朱瑾、刘知俊这两把刀,在我宣武军南北两翼,埋下了两颗坚实的钉子。再以项城为引,让我替他看守南大门。而他坐镇陈州,虎踞西方,与这三处遥相呼应……无形之中,一张针对我汴州的战略罗网已然织就。虽非铁壁合围,却已是半环锁链,令我如芒在背,寝食难安。”

朱温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翻江倒海的心绪。

他既惊且佩,惊的是李烨眼光之毒辣;

佩的是此人手段之高明,竟能将如此赤裸的战略挤压包装成高义,让受惠者感激涕零,让旁观者无话可说。

这比任何阴谋诡计都更难对付。

李烨的崛起速度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称霸中原的野心。

“此人,断不可留!”

一个冰冷而决绝的念头,在朱温心底悄然滋生。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关中大地,大唐帝国的中枢,长安城,却笼罩在一片压抑与衰败的暮气之中。

历经再度播迁的劫难,天子李儇在权阉田令孜倒台后,由其继任者权势熏天的西军中尉、枢密使杨复恭恭迎回銮,至今已有半载。

这半年来,在杨复恭的竭力斡旋与纵横捭阖之下,迫近京畿虎视眈眈的两大强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终于暂时接受了朝廷的安抚条件,各自引兵退去。

长安城,这座饱经蹂躏的煌煌帝都,总算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在残垣断壁间艰难地进行着休整。

宫阙被草草修补,街道上的瓦砾被清理,市集勉强恢复了些许生气,但那份曾经睥睨天下的恢弘气象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脆弱与麻木的秩序。

然而,常年颠沛流离的惊恐,目睹山河破碎的绝望,以及沉湎声色的放纵,早已将这位蹴鞠天子李儇的身体彻底掏空。

自返回大明宫的那一天起,他便一病不起。

起初只是虚弱畏寒,后来便是缠绵病榻,汤药不断。

太医院的国手们轮番诊视,用尽了珍稀药材,施遍了金针艾灸,却如同石沉大海,皇帝的病情非但不见起色,反而日益沉重,形销骨立,面色灰败如金纸,时常陷入昏睡,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

一股浓重的不祥药味和死亡的气息,弥漫在皇帝的寝殿内外。

就在这万马齐喑山雨欲来的时刻,一骑来自中原陈州前线的快马,带着八百里加急的朱漆封印,如同穿透阴云的流星,直入禁宫!

捷报的内容被层层传递,最终由杨复恭亲自捧着,疾步来到了僖宗李儇的病榻前。

寝殿内光线昏暗,只点着几盏微弱的宫灯。

浓重的药味和一种肉体衰朽的气息混合在一起。

年仅二十七岁的李儇,蜷缩在厚厚的锦被之中,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呼吸微弱而急促。

杨复恭跪在榻前,用他那带着宦官特有尖锐却又刻意压低的嗓音,清晰地诵读着捷报:

“……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五镇(宣武、忠武、陈州、天平、泰宁、感化)联军戮力同心,于陈州城下大破逆贼秦宗权部。阵斩其伪大齐政权余孽、头号悍将孙儒。贼众溃散,陈州围解,中原危局,为之稍缓。此皆陛下洪福,社稷之幸也!”

卧于病榻之上的李儇,原本浑浊无神的目光,在听到“大破秦宗权”、“阵斩孙儒”这几个字时,竟猛地爆发出一点微弱的光彩!

“天……天佑……大唐!”

李儇的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在杨复恭和近侍的搀扶下,艰难地撑起上半身,声音微弱却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兴奋。

“忠……忠臣,良将,辈出,社稷……社稷有望矣!咳咳咳……”

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的话。

强烈的回光返照,让李儇的精神短暂地亢奋起来。

他预感到大限将至,这胜利的喜讯激发了他最后一点行使天子权力的意志。

在杨复恭的辅佐下,一连串的封赏诏书被迅速草拟、用印、发出:

擢升忠武军节度使、陈州刺史李烨为检校司徒,增食邑七百户!

加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晋天平军节度使朱瑄、泰宁军节度使朱瑾、感化军节度使时溥皆为检校司空、太子太保!

诏书的内容,充满了对前线将领的极尽褒奖,维系住这脆弱的忠义表象,为风雨飘摇的帝国争取最后一点喘息的空间。

完成这一切后,李儇仿佛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颓然躺倒。

他喘息良久,目光艰难地转向一直侍立在病榻旁,面容悲戚的胞弟,寿王李晔。

他颤抖着伸出枯瘦如柴的手,李晔连忙上前紧紧握住。

“朕……朕……” 李儇的气息微弱得如同游丝,但他看着李晔的眼神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沉痛、无奈,以及最后一丝托付的郑重。

“将江山……社稷……托付于你……吾弟……” 他顿了顿,用尽全身力气,吐出最后几个字,声音虽轻,却如同重锤敲在寂静的寝殿中:

“……当为……尧舜……”

言毕,唐僖宗李儇的手骤然垂落,双目缓缓阖上,溘然长逝于大明宫清思殿的御榻之上。

时年二十七岁。

大唐帝国最动荡、最屈辱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就此走完了他短暂而充满戏剧性的一生。

巨大的悲痛瞬间淹没了寿王李晔。

他跪倒在兄长尚有余温的榻前,失声痛哭。

殿内殿外,顿时响起一片震天的哀号。

然而,在泪眼朦胧之中,在巨大的悲痛之下,一股前所未有的沉甸甸的责任感,在李晔心中熊熊燃起。

他目睹了兄长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如何在权阉的操控、藩镇的逼迫、变的冲击下,一步步走向颠沛流离、郁郁而终的悲惨结局。

年轻的寿王李晔,擦干了眼泪。

他的目光穿过殿门,望向外面阴沉灰暗的天空,望向那破碎的山河。他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

“皇兄……陛下……” 他在心底,对着逝去的兄长,也对着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发出了无声却无比坚定的誓言:

“这阉宦之祸,这藩镇之乱……弟李晔在此立誓,必竭尽此生,廓清朝纲,扫除奸佞,削平强藩,纵使粉身碎骨,亦要重振我大唐社稷,复我李唐荣光,中兴之路,虽万死,吾往矣!”

数日后,寿王李晔于柩前即位,次年改元龙纪,后世称为唐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