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踏平五代,我建最强帝国 > 第70章 设立劝农司,分授永业田

第70章 设立劝农司,分授永业田(2 / 2)

绝对的死寂。

柳明姝的脸色微微发白,十五税一?

这税率低得令人心颤,远低于当今藩镇动辄三成、五成乃至更高的盘剥!

她袖中的手指飞快地掐算着,眉头越蹙越紧。

赵猛张了张嘴,看着李烨那毫无动摇的侧脸,终究把质疑咽了回去,化作一声沉重的闷哼。

“凡垦荒之户,开荒期,其丁壮免一切官府力役!”

李烨的声音斩断沉默,目光转向张归霸。

“末将在!”

张归霸踏前一步,甲叶铿然作响,声如洪钟。

“现命你为濮州都虞候,着你麾下健卒,分驻新垦荒区要道,增设巡哨!严令!”

李烨的眼神陡然变得森寒。

“凡有盗匪、兵痞、恶吏,胆敢劫掠垦民财物、牲畜、青苗者,无论何人,就地擒杀!悬首示众!各级官吏军士,敢有勒索摊派一文钱、一粒粟者,同罪!”

这杀气腾腾的命令,让书房温度骤降。

“末将遵命!必以铁腕,护民安垦!”

张归霸抱拳,声音斩钉截铁,眼中凶光一闪而逝。

“至于徭役。”

李烨语气稍缓,但依旧带着不容商榷的力度。

“若遇修葺水利、城池、官道等工役,首推‘和雇’!官府按市价,明码实价,给付工钱!若需征调力役,亦许其按市价缴纳‘免役钱’抵充!绝不容无偿摊派,横征暴敛!”

他目光扫过罗隐,“罗主事,此条连同前述赋役优免,需详载于告示文榜,昭告五县!”

“属下明白!”

罗隐肃然应道,心中已开始推敲那告示的措辞,如何将这惊天动地的仁政,化作最朴实、最直击流民心肺的文字。

李烨的目光最后落在柳明姝身上,这位掌管钱粮的女官,此刻脸色依旧凝重。

“柳度支。”

李烨的声音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府库再难,也需挤出种子、口粮!立‘农贷仓’!凡初至流民,登记认垦后,按丁口贷予口粮、粟种、及最紧要的锄镰等农具!无息!待其有收成,分两年,以粮偿还!”

柳明姝深吸一口气,迎着李烨带着压力与期许的目光,终于缓缓点头,声音清晰而坚定。

“属下……竭尽全力!必不误春耕!”

她心中那架无形的算盘疯狂运转,如何在即将枯竭的府库中,榨出每一粒救命的种子。

附录:

唐末赋税制度小考:

一、赋税制度:两税法的框架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取代此前的租庸调制,核心内容为:

税制简化:合并租庸调及杂徭,分夏税(六月)和秋税(十一月)两次征收。

计税标准:按资产(户等) 和田亩征税,不再以人丁为主。

货币化趋势:部分税收以钱币缴纳。

量出制入:朝廷根据财政支出确定总税额,分摊至各州县。

二、实际执行中的严重异化

唐末中央权威衰落,藩镇割据,两税法在执行中完全背离初衷:

层层加征,税外有税:

地方藩镇截留:本应上缴中央的税收多被藩镇扣留,朝廷财政困窘,转而加重对控制区的盘剥。

苛捐杂税泛滥:在正税(两税)之外,官吏增设名目,如“羡余”(超额进奉)、“折估”(高价折算实物)、“加耗”(弥补损耗)等。例如:

江淮地区百姓需额外缴纳“鼠雀耗”,每石粮加征二斗。

盐、茶、酒等专卖制度被滥用,盐价暴涨至成本数十倍。

税基混乱,户等不实:

富户勾结官吏隐瞒田产,转嫁负担于贫民。

朝廷为增税频繁重定户等,贫户被迫承担更高税额。

货币贬值,折纳盘剥:

官方将税粮、绢帛折钱征收时,故意抬高折价(如市价一匹绢值800文,官府折算为3000文),变相加倍征税。

农民为换钱纳税,被迫低价卖粮,遭遇商人压价,陷入“卖青苗”(春荒时预卖未熟庄稼)的恶性循环。

三、百姓负担:民不聊生的惨状

赋税占收入比畸高:

史载“十家之产,不足以充一夫之赋”(《旧唐书·李渤传》),农民需缴纳税额常超实际收成半数以上。

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痛陈“国有九破,民有八苦”,其中“赋税繁多”列为民困之首。

黄巢起义前,关东大旱,官吏仍“督赋甚急”,百姓“撤屋伐木,雇妻鬻子”以完税(《资治通鉴》卷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