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踏平五代,我建最强帝国 > 第51章 致命一击,缴获无数

第51章 致命一击,缴获无数(2 / 2)

另一侧,则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临时清理出的空地上,缴获的物资如同小山般堆积起来,在晨光下反射着冰冷或黯淡的光泽。

“报!点验完毕!”

赵猛小跑着来到李烨马前,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禀使君!此战,阵斩魏博军两千一百三十七级!”

李烨微微颔首,眼神毫无波澜。

“缴获!”

赵猛的声音陡然拔高,“完好契丹健马七百七十二匹!另有伤马、驮马四百余匹!”

李烨的目光扫过远处被临时圈起、躁动不安的马群。

那些契丹马高大神骏,肌肉线条流畅,远非濮州军中那些矮小羸弱的本地马可比。

“兵甲!”

赵猛继续唱报,语气愈发激昂,“完整明光铠三百二十五副!半身铁甲八百一十副!皮甲无算!长柄陌刀一百七十柄!步槊、骑枪两千三百余杆!漆弓、角弓五百余张,箭矢……箭矢堆积如山,粗估不下十万支!另有大车一百三十七辆,内中粮秣、药材、盐铁、毡毯等辎重无数!”

随着赵猛的唱报,周围濮州军卒的眼神越来越亮,呼吸也粗重起来。

“明光铠?我的老天爷,魏博狗贼真他娘的有钱!”

一个跟随李烨的魏博老兵油子咂着嘴,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他身上的皮甲早已破旧不堪。

“那陌刀!快看那陌刀!”

一个年轻士卒指着远处被单独摆放的陌刀长阵,声音发颤,“听说一刀下去,人马俱碎!咱们那破横刀,砍两下就得卷刃!”

“这么多好马……”

一个骑兵什长抚摸着身边气喘吁吁、汗津津的本地马鬃毛,又眼馋地望向那片嘶鸣的契丹马群,喃喃自语,“要是能骑上那样的……”

濮州军原有的装备与之相比,堪称寒酸。

士卒多着简陋的裲裆铠甚至无甲,兵器多是磨损严重的直刃横刀,弓弩老旧,箭矢匮乏。

战马更是稀缺,多为矮小耐劳的本地品种,冲刺力不足。

李烨的目光掠过这些闪闪发光的战利品,最终停留在那片被驱赶到一起、面如死灰的两千余名魏博俘虏身上。

附录:

一、魏博军马匹主要产地

本地牧场(河北道南部)

魏博镇地处华北平原,水草丰茂,具备养马条件。

《元和郡县志》载魏州有官营牧场,唐前期属国家监牧系统。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割据,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将官牧转为私用,成为军马自给基地。

《新唐书·兵志》:“代宗时,魏博等镇私蓄战马万计”,印证其本地牧场规模。

贸易与掠夺来源

回纥马贸易:唐廷长期以绢易回纥马,部分流入河北。魏博凭借财赋及丝路河北分支(营州—幽州线),间接获得草原马种。

契丹、奚族马匹:魏博与东北游牧民族毗邻,通过边境贸易或战争掳掠获取良马。《旧唐书·田承嗣传》载其“北结奚虏,市其善马”。

二、马匹性能特点

品种与体质

华北马:以蒙古马系为基础,适应温带气候,体型中等(肩高1.3米左右),耐粗饲,抗病力强。

混血优势:因引入回纥马(突厥马系,速度快)及契丹马(耐力佳),形成“河北驳马”(见《唐会要·马》),兼具冲刺力与持久性。

实战性能

机动性:魏博骑兵以“驰突如风”着称(《资治通鉴》卷245),印证马匹短程爆发力强。

负重能力:可负载重甲骑兵(“甲骑具装”),唐末魏博军以“长刀大槊”重装部队闻名,马匹承重力优于江南马种。

适应性:耐华北平原冬季严寒与夏季湿热,适合长期作战。

对比评估

逊于河陇马:唐前期最优战马来自河西走廊(大宛马、波斯马混血),体型更大、速度更快。河北马因气候与育马技术限制,略逊一筹。

优于中原马:较河南、淮南等农耕区马匹更健硕,《唐六典·太仆寺》将河北马列为“第二等”,仅次于陇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