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根基初立(2 / 2)

简单的葬礼后,我们开始了在黑风山真正意义上的立足。

韩墨和徐渊挑灯夜战,结合山寨地形和我们的人员构成,草拟出了最初的规章。不再有“百户”、“先生”的明确区分,暂时以“首领”(沈炼)、“军师”(韩墨)、“匠作”(我)、“斥候”(阿七)、“战兵”(石柱、赵铁鹰及夜枭卫)等职能划分,各司其职。缴获自影卫的精良装备和那批来历不明的武器被统一分配,优先装备战兵。

我的“工坊”被正式确立,规模扩大。侯青成了我的副手,带着苏婉清、李秀芹和两名手巧的夜枭卫,负责火药配制和基础器械制作。石柱则带着几个力气大的人,负责材料采集和重体力活。

根据卷轴提示和侯青的“嗅探”,我们扩大了搜索范围。几天后,竟然真的在主峰东侧一处隐蔽的山谷里,发现了一个浅层的露天煤矿!虽然品质一般,但足以解决燃料问题,甚至为未来的冶炼提供了可能!

这个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有了稳定的燃料,意味着我们可以持续不断地生产火药,可以烧制木炭,可以尝试更复杂的金属加工。

我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火器的改进上。“掌心雷”虽然好用,但投掷距离和精度是硬伤。我开始尝试制造最原始的突火枪。利用找到的坚韧竹筒作为枪管,内部镶嵌薄铁皮增加强度,尾部开火门,使用改进的燧发击锤(依旧是简陋模型)代替火绳。装填我特制的颗粒火药和铁砂。

第一次试射,枪管因为压力过大而炸裂,竹片和铁皮四溅,差点伤到旁边的侯青。

失败没有打击我们,反而积累了经验。我改用更厚实的硬木钻孔作为枪管,外部用浸过水的生牛皮紧紧缠绕加固,再套上铁箍。第二次试射,一声巨响后,木枪管完好无损,三十步外的木板被铁砂打得千疮百孔!

虽然射程依旧有限,装填缓慢,但这标志着我们拥有了第一件可以远程发射的火器!我将它命名为“黑风铳”。

与此同时,阿七的斥候队也带来了新的消息。他们在更远的山域探查时,发现了一些零星的、逃难至此的山民和溃兵。这些人缺衣少食,在山中艰难求生。

“或许……可以吸纳他们。”韩墨提出建议,“我等欲成事,不可无人。只要严格筛选,加以管束,可充实人口,亦可补充兵源。”

沈炼考虑再三,同意了。他让阿七带人,谨慎地接触那些看起来老实本分的山民,用食物和相对安全的住所作为条件,吸引他们加入。对于溃兵,则更加警惕,需要详细盘问来历,并由徐渊亲自甄别。

日子在忙碌和希望中一天天过去。黑风山上,渐渐有了烟火气,有了开垦的痕迹,有了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我们像一群顽强的苔藓,在这片冰冷的土地上,艰难地扎下根须。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外有强敌环伺,内有隐患未除(那批物资和贡品丝棉的秘密依旧如鲠在喉),前路依旧布满荆棘。

但看着山谷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听着工坊里传来的敲击声,握着手中有了一丝暖意的“黑风铳”,我心中那份穿越以来的茫然和恐慌,第一次被一种沉甸甸的、名为“责任”和“希望”的东西所取代。

乱世求生,我们终于不再只是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