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邀请,诚意十足,条件优渥得足以让任何青年学者心动!
它代表着国际顶级的认可,一个远离纷争、潜心科研的完美未来似乎触手可及。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合同草案,苏想没有立刻回答,她需要时间“考虑”——这个反应在施耐德教授看来合情合理。
然而,无人知晓,在她平静的外表下,归国的渴望如同地下奔涌的炽热岩浆,几乎要喷薄而出。
考虑留下?绝不!
她的行李箱早已悄悄整理了好几次,给姐姐、给周炽、陈知行、李泽川,甚至给刘教授和何劲松的礼物,都精心准备好了!
她数着日历上屈指可数的日子,期待着合同结束的那一天,期待着飞越重洋,回到那片让她魂牵梦萦的土地。
她想象着与姐姐拥抱,与伙伴们重聚,将所学倾注于“北斗”下一步的征程。
这份期待,是她支撑过无数孤寂夜晚的温暖光芒。
夜晚,她独自走在柏林寂静的街道上。冬日的寒风拂面,却吹不散她心中的滚烫。
德国的条件确实优越:顶尖的设备,自由的氛围,丰厚的待遇,同行的尊重,一个独立的平台……
这一切,曾是她在平县破旧家中、在北大熬夜苦读时不敢想象的梦。
但是,她的根不在这里!
她想起姐姐苏念,即使躺在病床上,眼神依旧清澈坚定地说“学医才能救自己”;
她想起周炽、陈知行、李泽川,想起未名湖畔的月光,秘密基地里并肩作战的日夜,送别时不舍又坚定的眼神;
她想起沈老的嘱托——“不忘初心”;
想起“蜂巢”成功后内心坦荡的轻松;
想起自己立下的誓言——要让身后的土地不再受制于人!
是的,她在国内经历过不公,甚至背负处分。
但正是那片土地养育了她,磨练了她。
那里有割舍不下的亲人,生死与共的战友,必须完成的使命。
德国的舞台再大,终究是他乡。
她的舞台,在中国!
她所学的一切,不是为了在此安身立命,而是为了让故乡也能拥有同样甚至更广阔的天地!
那些技术壁垒,那些卡脖子的困境,正是她必须回去的理由!
她的归途,在踏上飞机的那一刻就已注定。
第二天,苏想找到施耐德教授。
她没有直接拒绝,而是策略性地表达深深感激,表示邀请是莫大荣幸。
随后,她以“需回国处理重要个人事务,并与家人商议”为由,请求将正式答复稍作推迟。
理由无可指摘。
施耐德教授表示理解,并告诉她,位置会为她保留。
苏想知道,她在德国的使命已超额完成。
她不仅学到了关键技术,更赢得了尊重和一张宝贵的国际“通行证”。
接下来,她要带着这一切,返回那片她深爱着的、正在艰难起飞的土地。
离开之前,她还有最后一件事——利用最后时间,尽可能吸收、记录那些尚未触及,
但对国家至关重要的“非核心但关键”的技术细节与科研管理经验。
她的德国之旅,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她满怀憧憬,以为归期在望,却不知,研究所高层并非仅仅是想挽留……他们,根本不愿放走这颗未来必将光耀学界的“东方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