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无形壁垒与四方角力(2 / 2)

她泡在图书馆,查阅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拉着陈知行恶补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李泽川的关系,找到了一些国内相关领域的老专家进行匿名电话咨询。

她将自己强大的数学建模能力与新材料领域的关键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一个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独特数学美感和洞察力的理论框架。

当这份凝聚了她心血的研究计划被加密发送出去后,所有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

几天后,柏林传来的回复,让所有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施耐德教授对这份计划评价很高,认为其“视角独特,极具潜力”,正式发出了访问学者邀请函!

第一张门票,到手了!

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李泽川安插在相关部门的眼线传来噩耗:

有人正在暗中阻挠苏想的政审和出境审批流程!

“他们动手了!”

李泽川放下电话,眼神冰冷,“我们必须抢时间!”

德国马普研究所的正式邀请函,如同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某些人坐立不安。

对苏想出国的阻挠,从暗流涌动瞬间升级为明目张胆的行政壁垒。

首先发难的是学校内部某个负责政审的部门。

他们以苏想“留校察看”期间不宜出国、且其“历史问题复杂,社会影响恶劣”为由,拒绝在初步政审表上盖章。

紧接着,更高级别的相关部门也传来风声,暗示苏想的出国申请“涉及敏感背景,需要无限期审查”。

“他们这是要硬生生把你拖死!”

周炽气得在实验室里直转圈,拳头捏得咯咯响,“什么狗屁审查!就是那帮见不得光的王八蛋在使绊子!”

陈知行脸色凝重,他尝试通过父亲陈校长的人脉去了解情况,

得到的反馈却相当模糊,只说是“来自更高层面的压力”,让他“不要插手”。

连李泽川动用家族在政商两界的关系去疏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对方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含糊其辞,仿佛有一张无形的大网,将苏想牢牢罩住。

苏想本人,反而成了最平静的一个。

她看着那份精美的德文邀请函,又看了看桌上堆积的、被各种理由打回来的申请材料,眼神中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早已预料到的冷冽。

“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

苏想的声音很轻,却带着钢铁般的意志,“他们怕了。怕我真的走出去,学到东西,怕我回来之后,他们再也卡不住我们的脖子。”

但光有意志无法打破现实的铜墙铁壁!

时间一天天过去,离德国那边要求的报到期限越来越近。

就在陷入僵局之时,一直沉默关注事态发展的何劲松,通过加密渠道送来了一份绝密情报。

情报显示,阻挠的核心并非来自单一部门,而是一个隐藏在多个机构内的、思想极端保守且可能与境外某些反华势力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小圈子”。

他们打着“防止技术泄露”、“维护科研队伍纯洁性”的旗号, 系统性地阻挠像苏想这样有潜力、有想法的年轻科研人员与国际接轨。

“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阻止苏想一个人。”

何劲松在情报分析中写道,“他们是试图扼杀一种趋势,一种我们国家科技力量主动融入世界、汲取养分的趋势。

苏想同志,已经成为他们重点【关照】的目标。”

对手的面目逐渐清晰,但其盘根错节的关系和占据的有利位置,让突破变得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