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逻辑的锋芒(1 / 2)

封闭集训进入最后一周,气氛如同拉满的弓弦,紧绷到了极致。

教练组拿出了压箱底的题目——

一套据说是模仿本届Io最高难度标准打造的模拟卷,其中最后一道综合题,更是被总教练称为“思维的迷宫”,往年能完全解出的队员凤毛麟角。

“这道题,不限时,但要求过程必须清晰、逻辑必须无懈可击。”

总教练环视着六名队员,目光锐利,

“这不仅是考察你们的解题能力,更是考察你们构建严密逻辑体系的能力。

现在,开始吧。”

会议室里只剩下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因为陷入困境而发出的轻微叹息。

这道题确实配得上“迷宫”之称。它看似是一个复杂的组合极值问题,但内部嵌套了代数结构的约束和图论的背景,条件环环相扣,陷阱密布。

常规的解题思路进去,就像进入了没有出口的螺旋,越陷越深。

周炽尝试了几种他擅长的构造性方法,都感觉像是用拳头打棉花,无处着力,烦躁地抓乱了头发。

苏想则试图用她融合的视角,寻找不同数学分支的连接点,但题目结构的复杂性让她的“直觉”也一时失去了方向。

秦屿眉头紧锁,他采用了他最擅长的“公理化”推进方式,试图从最基本的定义和定理出发,一步步搭建严谨的逻辑高塔。

他的推导过程工整得像印刷体,每一步都有据可循,但进展极其缓慢,仿佛在用自己的尺子一寸寸丈量一座迷雾中的大山。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气氛越来越压抑。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陈知行,轻轻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在草稿纸上疯狂演算,而是拿着题目,反复看了几遍,然后闭上了眼睛,似乎在脑海中构建着什么。

几分钟后,他睁开眼,目光沉静如水。

他起身,在众人疑惑的注视下,走向前方的大黑板,拿起了粉笔。

“他在干什么?”

周炽小声嘀咕,一脸不解。

苏想却心中一动,她隐约感觉到,陈知行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只见陈知行执粉笔而立,没有从题目任一具体条件切入,而是另起一行,写下了一个看似与题目无关的集合定义。

随即,他以那个自创集合为基石,开始定义运算,建立映射。

粉笔敲击黑板的“哒哒”声清脆而稳定,每一步都伴随着简洁精准的说明。

他仿佛在搭建一个精妙绝伦的逻辑模型,每个零件严丝合缝,每个连接符合数学内在韵律。

他没有硬解题目给出的复杂桎梏,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于黑板上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抽象的逻辑系统!

接着,他巧妙地将原题条件与目标,“翻译”成了这个新系统中的命题。

当“翻译”完成的一刻,奇迹发生——

原本在原题中纠缠制约的条件,在新系统里竟变得清晰独立!

那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迷宫”,被他用这种近乎“降维打击”的方式,简化成了一个几乎直白的三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