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秦屿的假完美(2 / 2)

周炽不再明着呛声,虽然偶尔还是会用眼神表达不满,但至少表面上保持了合作态度。

陈知行则更加专注于在秦屿的框架内,寻找优化和衔接点,扮演好调和与补充的角色。

变化最大的是苏想!

她不再执着于立刻证明自己方法的“正确性”,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那些跨界的、直觉性的想法,进行“翻译”和“包装”。

她会先找出其中符合数学规范的核心逻辑,再用秦屿能够接受的、更严谨的语言表述出来。

比如,当她又捕捉到一个来自数据处理经验的灵感时,她不会再说“我感觉……”,而是会说:“从……的角度考虑,这个系统的状态分布可能存在一个极值点,我们可以尝试用变分法来逼近……”

这种转变,起初让秦屿有些意外。

他看向苏想的目光里,少了几分之前的挑剔,多了几分审视。

他显然察觉到了苏想的“顺从”并非真心,而是一种策略性的妥协。

但他没有点破。

对于一个追求效率和结果的人而言,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苏想现在的表现,无疑更符合他的预期。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合练中,团队出现了一种新的、脆弱的平衡。

秦屿依旧主导着大的方向和理论框架的构建,他的严谨确保了方案的基石牢固。

周炽在得到一定发挥空间后,其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往往能提供关键的突破口。

陈知行则如同精密的轴承,润滑着各个环节,确保思维碰撞的火花能落到实处。

而苏想,她成了团队中那个独特的“催化剂”和“翻译器”。

她时而能理解并完善周炽那些看似不靠谱的“闪念”,时而又能将秦屿高深的理论用更直观的方式解释给周炽听,虽然周炽往往听得一头雾水!

更重要的是,她那些经过“翻译”的跨界思路,常常能在僵局中提供意想不到的视角,连秦屿都不得不暗自承认其价值。

团队的效率,在这种新的平衡下,竟然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他们解决复杂难题的速度越来越快,配合也越来越默契——一种建立在各自妥协和明确目标之上的、冰冷的默契。

一次合练休息间隙,秦屿破天荒地没有立刻沉浸到自己的笔记中,

而是端起茶杯,状似无意地对坐在对面的苏想说:

“苏想同学最近的进步很大,表述越来越规范了。”

他的语气听不出是赞扬还是别的什么。

苏想抬起眼,迎上他探究的目光,脸上露出一个毫无破绽的、符合“好学生”标准的微笑:

“谢谢秦学长指点,和学长一起训练,学到了很多。”

语气恭敬,挑不出一点错处。

秦屿看着她那双清澈见底、却仿佛隔着一层薄冰的眼睛,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

这个女孩,比他想象的要聪明,也更能忍耐。

她像一株柔韧的藤蔓,看似依附,实则正在以一种他无法完全掌控的方式,悄然生长。

他心中那种被冒犯和控制欲未被完全满足的感觉,并没有消失,反而因为苏想这种“完美配合”的姿态,变得更加微妙。

他很好奇,这张平静的面具下,到底藏着怎样的真实?

那份想要“物理整理他表情”的耿直,是否还在?

苏想则低下头,继续看着眼前的题目,心中默念:

为了金牌,忍他,再忍他几个月。

等站上世界领奖台,就和这个完美小人说再见,再也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