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想被这三种不同的温暖包围着,心中五味杂陈。
有感动,有歉然,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被珍视的感觉。
她知道自己并非孤身一人,她的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优秀的、关心她的伙伴。
“好了,我没事。”
她露出一个真心的、带着点释然的笑容,“谢谢你们。
既然你们都回来了,那我们……开始工作吧?
863的试点模型,我有了点新想法。”
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回了他们共同的事业上。
陈知行立刻点头:
“好,你说。”
周炽也摩拳擦掌:
“对对对!干活干活!”
李泽川撇撇嘴,但也没再说什么,只是调整了一下坐姿,表示在听。
实验室里,刚刚那点微妙的尴尬和争锋相对的气氛,瞬间被浓厚的研究氛围所取代。
苏想她的思路融合了艾利克斯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与团队原有的预测模型,构想出一个更具动态和自适应性的“智能交通大脑”雏形,让陈知行和周炽都深感振奋。
然而,融洽的氛围很快被即将到来的奥赛团队磨合任务打破。
Io国家队名单虽已确定,但团队协作、特别是与清华“王牌”秦屿的配合,是总教练再三强调的重点。
开学第一周,第一次团队合练就在紧张的气氛中展开。
合练地点安排在北大的一间小会议室。
秦屿准时到达,穿着整洁的白衬衫,纽扣扣到最上面一颗,笑容完美无瑕,仿佛春节前排序赛的失利从未发生。
“周领队,陈同学,苏同学。”
他微微颔首,礼节周到,却带着无形的距离感。
合练内容是模拟团队战,解决一道需要多学科知识、强调分工协作的超级难题。
题目涉及复杂的图论构造、代数变换和组合优化,需要四人紧密配合。
一开始,节奏就有些混乱。
周炽习惯性地想用他天马行空的思路打开局面,但秦屿立刻提出质疑,认为缺乏严谨性,坚持要先建立完整的理论框架。
陈知行试图调和,用他强大的逻辑梳理双方思路,但秦屿对他“北大内部思维”的偏向性隐隐透出不满。
而苏想,她几次敏锐地捕捉到问题的关键点,提出了一些融合性的想法,
却总被秦屿以“方法非主流,可能不被国际评审认可”为由,礼貌而坚决地搁置。
整个合练过程,就像一辆零件精良但齿轮咬合不顺的机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虽然最终凭借四人超强的个人能力,勉强在规定时间内解决了问题,但效率低下,氛围压抑。
合练结束,秦屿收拾好笔记,脸上依旧挂着无懈可击的笑容:
“各位能力都很强,希望在正式比赛中,我们能找到更高效的协作方式。我先告辞了。”
说完,便转身离开,背影挺拔却带着一股拒人千里的冷硬。
周炽看着他离开的方向,烦躁地抓了抓头发:
“啧,跟这家伙合作,比连做十套模拟题还累!浑身是刺,油盐不进!”
陈知行推了推眼镜,冷静分析:
“秦屿的习惯是追求绝对可控和理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