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向负责自然语言处理的工程师王工:
“老王,想象一下,你下班回家,又累又烦,可能会随口抱怨一句‘今天真他妈累死了’,或者‘屋里怎么这么冷’。你希望‘小昊’听到之后有什么反应?”
王工推了推眼镜,思考着说:
“它……它应该能听出我情绪不好, aybe 放点舒缓的音乐?或者,识别出‘冷’,自动把空调温度调高?”
“对!就是这个意思!”
许昊赞许地点点头,
“不能只理解字面意思,要理解意图和情绪。这很难,但必须做。我们要让它能进行多轮对话,比如我说‘太亮了’,它得知道我是想关灯还是拉窗帘,甚至能反问一句‘您是觉得刺眼了吗?’”
他接着转向负责算法架构的工程师:
“咱们微光的信息流推荐,不是已经能做得很精准了吗?根据用户点赞、评论、浏览时长,猜他们喜欢看什么。这套思路,能不能搬到‘小昊’身上?”
算法工程师眼睛一亮:
“许董,您的意思是……通过用户平时的听歌习惯、查询记录,甚至聊天中提到的偏好,给它建立一个用户画像?让它不仅能播放周杰伦,还能在我不知道听什么的时候,主动推荐我可能喜欢的新歌或者播客?”
“没错!”
许昊肯定道,
“让它从‘你问什么我答什么’的复读机,变成‘我可能知道你需要什么’的贴心助手。这需要把微光在内容理解和个性化推荐上的积累,和语音交互深度结合。数据打通,算法共享,这才是我们昊天生态的优势。”
他又看向负责硬件和声学的工程师:
“还有,音质。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能响’。如果我想在家里听交响乐,它得能展现出一定的层次感。如果我在厨房炒菜,它得在抽油烟机的噪音里还能听清我的话。这些都是硬骨头,要啃下来。”
最后,他总结道,目光扫过所有人:
“所以,‘小昊’的下一阶段,目标不是做一个‘高级声控开关’,而是朝着一个‘能听会说、懂你心意、会学习、能管事’的家庭伙伴去努力。这条路很长,需要我们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推荐算法、硬件声学上一起下苦功。”
他没有给出刻板的条目,而是通过一连串的场景假设和启发式提问,将未来技术方向清晰地勾勒出来。
实验室里的年轻工程师们,眼神中的兴奋逐渐被一种更具挑战性的光芒所取代。
他们明白了,老板要的不是一个快速的dEo,而是一个真正具有颠覆性的产品雏形。
“许董,我们明白了!”
李文深吸一口气,代表团队表态,
“我们知道该怎么调整方向了。下一步,我们重点攻关意图识别和多轮对话,同时和微光团队紧密合作,把推荐算法融合进来!”
“好,我等着你们的‘聪明’版小昊。”
许昊拍了拍李文的肩膀,鼓励道。
离开略显喧嚣的中关村研究院,许昊知道,真正的技术突破需要时间和耐心。
但他相信,只要方向指对了,这群充满智慧的年轻人,一定能给他,也给世界,带来惊喜。
这个小小的音箱,未来或许真能成为打开智能家庭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