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考察的是考生对经世济民实际问题的见解与对策,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学识、眼光和格局。
试卷下发,策论题目赫然映入眼帘:《问“强干弱枝”与“藩镇之弊”疏》
这是一个极其经典且敏感的治国方略题目!
“强干弱枝”意指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削弱地方势力(弱枝),以防出现唐末藩镇割据那般尾大不掉的局面。
历代王朝皆在此问题上绞尽脑汁。
看到题目的瞬间,陈耀祖眉头微蹙。
此题宏大,牵涉甚广,若泛泛而谈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或一味批判藩镇之害,难免流于空泛,难以出彩。
他闭目凝神,脑海中飞速闪过凌州治水的经历、国子监的见闻、以及这一路走来对地方吏治与民生疾苦的观察。
“强干…弱枝…” 他默默咀嚼着这四个字。单纯的“弱枝”,是否就是最佳选择?
凌州治水,若无当地官员,百姓的配合,治水难成。
可若无朝廷的牵头,光靠当地的官员和百姓,治水也难成。
突然,一道灵光划过脑海!他抓住了关键!问题的核心并非简单的“强”与“弱”,而在于“干”与“枝”的关系界定与力量引导!
他猛地睁开眼,眼中精光闪烁,立刻提笔,在草稿纸上写下破题之句:
“臣闻,治国之道,在明纲目。干非独强,在于根深;枝非必弱,贵乎叶茂。
故善治国者,不徒恃干之强以抑枝,必务使干能统枝,枝能辅干,然后天下安堵。”
此言一出,立意已然高远!他没有陷入“强干”就必须“弱枝”的二元对立,而是提出了“干统枝辅”的动态平衡理念。
他指出,中央(干)之强,不应仅仅体现在权力集中和军事威慑,更应体现在 “德政之泽”、“律法之公”、“贤才之聚” 上。
朝廷若能政令清明,司法公正,广纳贤才,使民心归附,则“干”自然根深蒂固,不怒自威。
他结合自身经历,写道:“若朝廷治水之策,能如凌州般惠及万民,则地方豪强(枝)岂不愿附?
若刑狱司法,能如青天般明察秋毫,则边镇将帅(枝)何敢生异心?”
他承认藩镇之弊,根源在于地方权力过大且失去制约。
但矫枉不能过正。他提出,对于地方势力(包括有能力的官员、士绅、商贾),不应一味打压(弱之)。
而应 “立法以制其权,明赏以导其向,通渠以分其势”。
完善监察制度,明确地方权限,严防其越界。
将地方势力的利益与国家目标绑定。
例如,鼓励商人发展航运、开拓边贸,其成功既利自身,亦富国库、强边防;
认可这类地方义勇的功绩,将其纳入朝廷表彰体系,化私兵为可用之力。
他巧妙地将“水利”概念引入政治范畴。
“犹治水者,堵不如疏。” 加强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信息、物资、人才流通(如完善驿路、漕运、科举取士)。
打破地域壁垒,使地方势力难以形成封闭的独立王国。
最后总结,应对“藩镇之弊”,关键在于朝廷(干)自身要足够强大和清明,具备统御全局的能力和胸怀,同时要善于运用制度和经济手段,将潜在的“乱枝”转化为“辅干”的“繁枝茂叶”。
他写道:“若能使天下才俊,皆觉效力朝廷胜于割据地方;
能使四方财富,皆觉流通中枢利于囤积本土;则‘枝’虽强,亦为‘干’之臂助,何弊之有?”
全文一气呵成,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既有理论高度,又能结合现实,提出的对策兼具原则性与可操作性。
尤其是将“治水疏堵”之理用于政治平衡,更是别开生面,令人拍案叫绝。
当陈耀祖落下最后一笔,轻轻吹干墨迹,心中一片澄澈。
他知道,这篇策论,凝聚了他穿越以来的所有思考与历练,已然超脱了寻常科举文章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