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试结束,陈、王两家并未在府城多做停留。
他们对自家孩子的学问有着十足的信心,与其在城中焦灼等待,不如返回清丰县老家,静候佳音。
回到县里两家大人互相道别,约定放榜之日再聚首庆贺,便各自踏上了归途。
然而,他们并不知晓,就在他们离开府城的同时,一场关乎权力与生死的暗流,正在更高层面的博弈中悄然涌动。
学政衙门深处,灯火通明。
主考官杜明轩杜大人独坐案前,手中反复品阅着几份尤为出色的考卷。
他的目光,最终长久地停留在虽然糊名,却清楚的知道是谁的试卷上。
即便早已知晓了此子的真实身份,甚至提前打探过其在鸿儒书院的表现。
但当这份沉甸甸的才学真切地呈现在眼前时,杜大人心中依旧难掩震撼。
经义贴经,无一错漏,基础之扎实,堪比浸淫经典数十年的老儒。
墨义阐述,条理清晰,见解深刻,非死记硬背所能及。
算学推演,逻辑严密;律法案例分析,援引得当,判决精准。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那篇关于防治水患的策论。
“预字当先,实字为要……上游预警,下游防灾……变水害为水利……”
没错,陈耀祖可丝毫没有藏私,自己多年研究下来的心得,全部都分享给了众位伙伴。
哪怕赵廷霄,冥冥之中又被陈耀祖拉了一把。
杜大人轻声诵读着其中的精要,眼中异彩连连。
这绝非纸上谈兵的空谈,而是融合了古圣先贤智慧与切实可行措施的经世良策!
其眼光之长远,思虑之周详,甚至超越了许多在朝为官的官员。
只不过整体有些熟悉的感觉,为官多年,看内容,跟秦老莫非有些关系?
“真乃璞玉浑金,未经雕琢,已显光华!”
杜大人抚须长叹,心中感慨万千,“一个流落民间,自幼饱受白眼的皇子,非但没有沉沦。
反而能磨砺出如此心性与才学,自强不息至此……其前途,当真不可限量!”
他深知当今天子景仁帝的脾性,从不看重虚浮的出身,唯才是举,最厌烦庸碌无能之辈。
以这位六皇子展现出的文采与能力,一旦回归京城,必定会得到皇上的重用。
更何况,此子行事沉稳,懂得韬光养晦,更知道凭借真才实学一步步赢得认可,这份心性,在波谲云诡的皇室中,显得尤为可贵。
杜大人越看越是欣赏,只觉得赵廷霄的文章,无论是务实的精神,还是其中隐含的忧国忧民之情,都格外对他的脾胃。
他不再犹豫,铺开专用的密折信笺,将此次院试的总体情况,尤其是对赵廷霄的观察与评价,详尽地书写下来。
“……六皇子殿下,虽长于江湖之远,然天资颖悟,勤勉刻苦,更难得心系黎庶,见识超卓。
其策论文章,非徒具华藻,实乃经世济民之良策,颇具实干之才。
观其言行气度,沉稳内敛,谦恭有礼,然眉宇间自有峥嵘,实为潜龙在渊,腾必九天之相……”
这个评价也算是相当之高了,要是一般的官员这么说,肯定有些冒犯,但这位杜大人可是出了名的清风亮节。
性子刚正不阿,想要收买对方,那是想都不用想。
这也是皇上为何会安排杜明轩来此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不掺杂任何利益下,他这个流落民间的皇子是何德行?
杜明轩写罢,用火漆仔细封好密函,唤来绝对可靠的心腹家人,神色凝重地吩咐:
“此信,务必以最快速度,亲手送至京城,呈交皇上。沿途不得有任何耽搁,更不可假手他人!”
“是,老爷!”家人领命,将密函贴身藏好,悄然消失在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