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魁大比最后一日,气氛凝重而热烈。
与前两日分项比试不同,这“共讨争鸣”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较量,颇有百家争鸣之意。
规则简单直接:由郡守海大人出题,七方势力轮流或自由发言阐述观点。
评委根据各方见解之深度、逻辑之严谨、言辞之犀利、风度之卓然进行评判,优者得分。
高台之上,评委正襟危坐。
台下,七方学子阵营肃然,经过两日鏖战,积分紧咬,这最后一场将决定魁首花落谁家。
海大人缓步至台前,目光扫过台下济济英才,沉声开口,声若洪钟:
“诸位皆是饱学之士,心怀天下。今日这最后一题,本官不问诗词歌赋,不论六艺技巧,只问——何为‘天下为公’?又如何于当今之世,行‘天下为公’之道?”
题目一出,满场皆静!
“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乃儒家至高理想。
此问看似空泛,实则宏大深邃,直指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既要考校学子对经典的理解。
更要检验其经世致用的能力与格局。难度极大!
短暂的沉寂后,争鸣开始!
紫阳书院率先发言,一位学子引经据典,阐述“天下为公”乃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乃是圣王治世之象,观点正统,然稍显空泛。
梅溪书院接着阐述,强调“公”在于“均”,主张通过均田地、平赋税来达到天下大同,带有一定的平均主义色彩,引发一些讨论。
鼎盛书院、江东书院、群英派亦纷纷发言,或从教化入手,或从法制着眼,各有侧重。
但大多未能脱离经典诠释的范畴,或流于理想化的空谈。
真正的交锋,在无涯书院与鸿儒书院之间展开。
齐修远代表无涯书院起身,他姿态从容,言辞犀利:
“‘天下为公’,非徒虚言也!所谓‘公’,在于‘利’之共也。
昔者管仲相齐,九合诸侯,非好大喜功,实乃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使民得利,此即‘公’之一端!
故学生以为,行天下为公之道,首在强国富民,开商路,兴百工,使仓廪实而知礼节,此乃根基!”
他巧妙地将“公”与“利”结合,引用法家先驱管仲的事例,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性,观点务实且具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
评委们纷纷点头。
鸿儒书院这边,姚宗胜按捺不住,起身反驳:
“齐兄所言,富国固然重要,然若只重财货之利,恐如《孟子》所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公’之核心,在于‘义’与‘仁’!为政者当以仁心行仁政,制民之产,轻徭薄赋,使百姓不饥不寒,然后驱而之善,方为大道!
若只求富而不知教,与驱使牛羊何异?”
他立足儒家仁政思想,直指单纯追求利益的弊端,争论开始升温。
无涯书院立刻有人起身,质疑仁政过于理想化,在列国纷争之世难以实行。
此时,赵廷霄沉稳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姚兄所言仁政,齐兄所倡富强,皆非‘公’之全貌。
学生以为,‘天下为公’,其要在‘公心’二字。
为官者,心要公,则处事必正;为民者,心知公,则守法循礼。如何存此公心?
除教化外,亦需制度约束。
譬如科举,虽非完美,然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胄蹑高位的局面,予寒门以希望,此即制度求‘公’之一例。
故,行天下为公之道,需教化与法制并重,德治与法治共存,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