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献策惊人(2 / 2)

文中对工程可行性、资金筹措、人力组织乃至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都做了初步的、却极具启发性的探讨。

逻辑之严密,思路之清晰,眼光之长远,令人拍案叫绝!

当黄公公读完最后一个字,大殿内陷入了一片奇异的寂静。落针可闻。

景仁帝早已坐直了身体,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龙椅扶手,眼中精光闪烁。

之前的疲惫和阴郁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发现瑰宝般的兴奋。

“众爱卿,”皇帝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以为此策如何?”

话音刚落,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几位精通实务的大臣几乎是抢步出列,激动得声音发颤:

“陛下!此策高瞻远瞩,切实可行!尤其是这‘分级水库’与‘以工代赈’之法,眼下便可试行,必能解燃眉之急!”

“妙啊!这‘引南济北’之论,虽工程浩大,然若能成,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壮举!献策者真乃国士也!”

“丁老大人,您这位侄辈,姓赵名廷霄?

年仅几何?竟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不知现居何职?应即刻征召入朝,委以重任!”

彩虹屁如同潮水般涌向丁老大人和他那位“远房侄辈”。

此刻,再无人觉得丁老大人是倚老卖老,反而惊叹于丁家竟出了如此了得的人才!

景仁帝龙颜大悦,连日来的郁闷一扫而空。

他朗声笑道:“好!好一个赵廷霄!果然是我大夏栋梁之材!

丁爱卿,你为朝廷举荐贤才,有功!不知此子现于何处?何等功名?”

丁老大人心中得意,面上却愈发恭敬:“回陛下,廷霄年幼,尚在辰洲鸿儒书院求学,目前仅有童生功名。

老臣以为,少年人当以学业为重,厚积薄发,不宜过早踏入官场。”

景仁帝闻言,更加欣赏,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不矜不伐,沉心向学,更是难得!”

他沉吟片刻,道:“如此大才,岂能不赏?传朕旨意,赏……”

丁老大人连忙接口:“陛下,廷霄乃读书人,不慕金银。若蒙陛下不弃,赏些笔墨纸砚、书籍字帖,便是天大的恩荣了!”

景仁帝何等精明,立刻明白了丁老大人的用意——这是要为赵廷霄积攒清名,为将来科场扬名、步入仕途铺路。

他哈哈一笑,愈发觉得这老臣用心良苦,而这未曾谋面的赵廷霄也深得其心。

“既如此,黄伴,取朕的笔墨来!”

片刻后,一幅遒劲有力、龙飞凤舞的御笔亲题呈现在众人面前——“国家栋梁”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另,将朕书房中那套前朝大儒注解的《十三经》。

以及内府所藏的三幅历代名家字帖,一并赏赐给赵廷霄,勉其勤学,早日为国效力!”

“臣,代侄儿廷霄,叩谢陛下天恩!”

丁老大人跪地谢恩,心中狂喜。

这一步棋,走得漂亮至极!

赵廷霄之名,今日起,必将传遍朝野!

而这一切,都源于鸿儒书院中那两个少年在藏书阁里的呕心沥血。风云,已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