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回归书院(2 / 2)

张小花拉着他的手,眉头紧锁。

他们经历过陈耀祖科举,虽未全家出动,但至少也有家人陪同打点。

赵廷霄目光沉静而坚定,摇了摇头:“干爹,干娘你们放心。考场规矩我懂,住处也已托人安排好。

你们先行回长乐郡,待我考完,定第一时间赶回书院与耀祖他们会合。”

陈耀祖也是眉头不展,他知道赵廷霄性子独立要强,但科举之事牵扯甚多,万一遇到刁难或意外……

他正想再劝,一旁的姚宗胜看不下去了,唰地合上扇子:

“哎呀,你们就别磨叽了!廷霄兄何等人物,区区县试府试,还能难倒他不成?”

说着,他转向身后一名身形精干、目光锐利的随从,

“阿健,你留下,陪着赵公子。一切听他吩咐,务必护他周全,考完后一同回来复命。”

阿健抱拳躬身:“是,少爷!”

陈耀祖眼睛一亮,连忙道谢:“宗胜,多谢!”

姚宗胜家这两位随从,阿健沉稳机敏,略通拳脚,有他在旁,确实能安心不少。

赵廷霄本欲推辞,但看到陈耀祖和姚宗胜眼中不容拒绝的关切,以及张小花夫妇明显松了一口气的表情。

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心中暖流涌动,郑重对姚宗胜和阿健道:“如此,便多谢宗胜,有劳健叔了。”

离别在即,陈耀祖又不由分说地往赵廷霄怀里塞了一个沉甸甸的荷包,里面足有五十两银子:

“穷家富路,多备些银钱总没错。吃住别省,该打点的也别小气。”

赵廷霄看着陈耀祖那操心的模样,心中又是好笑又是感动,这次他没有拒绝,坦然收下。

他深知,有些情谊,记在心里,日后倾力相报便是。

四人小团体首次分离,船只再次启动时,似乎空旷安静了许多。

王富贵有些不习惯地嘟囔:“少了廷霄哥,感觉冷清了不少。”

陈耀祖和姚宗胜亦有同感,朝夕相处的伙伴骤然离开,总觉缺了点什么。

回到长乐郡,离开学尚有几日。陈大勇和张小花第一时间扑到店里,查看这一月多来的账目流水。

见生意依旧红火,甚至因年节后走亲访友的增多,营业额还有所上涨,夫妻俩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干劲更足了。

他们深知,孩子们的前程在更广阔的天地,需要更多的银钱支撑,现在能多赚一点是一点。

陈耀祖几人则忙着整理带回的书院特产——家乡的腊味、干货、土仪,分门别类,准备送给书院的教习、山长以及相熟的同窗。

开学前一日,三人背着塞得满满当当的书篓,再次踏上那条熟悉的、漫长的登山石阶。

虽负重不轻,但半年的书院锻炼已让他们气息绵长,脚步稳健,甚至还能一边爬山一边欣赏初春山间萌动的绿意。

途中遇到不少返校的学子,彼此拱手问候,交流着假期的趣闻,气氛热烈。

回到阔别半月的斋舍,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淡淡的尘封气息扑面而来。三人放下行李,立刻动手打扫。

扫地、擦桌、抹窗、晾晒被褥,忙得不亦乐乎。

轮到赵廷霄的床铺和书案时,陈耀祖擦拭得格外仔细,仿佛好友下一刻就会推门而入。

与此同时,白岩县试的考场外,赵廷霄深吸一口气,随着人流走入那庄严而略显压抑的号舍。

虽有阿健在外打点照应,但真正坐在狭小的考间内,面对花黄的试卷,他心中仍不免有一丝紧张。

不过,想到陈耀祖等人的期盼,想到那个虽温暖的家,他的心迅速沉静下来,眼神变得锐利而专注。

提笔,蘸墨,文思如泉涌。

县试的题目对于已在鸿儒书院经受高强度训练的他而言,确实不算太难。

他下笔如有神,字迹工整,论述清晰,引经据典恰到好处。

放榜之日,果不其然,“赵廷霄”三字高悬榜首,为本次县试案首!

消息传出,小小的白岩县为之震动,不少人纷纷打听这匹突然杀出的黑马是何方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