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藕花深处(1 / 2)

第二天醒来的三人,伸了个懒腰,陈耀祖揉了揉自己有些酸痛的大腿。

昨天,王富贵那家伙睡相极差,睡着睡着给他来了一脚,真是防不胜防。

王富贵看到陈耀祖的眼神有些心虚,穿好衣裳,趁着还能在庄子上待上半天。

众人打算去山上摘上些蔬果,王富贵十分大方。

让他们能摘多少就摘多少,带回家也给家里人尝一尝。

陈耀祖他们一通谢过。

当然他们还不忘记徐夫子的份。

带着满满的收获,他们再次回到了县城当中。

一样是来到徐夫子的门外,陈耀祖三人把自己亲手摘的瓜果,送给了徐夫子一份。就连徐伯他们也没有忘记。

徐伯看到几个小家伙出去玩耍,还记得他这个老东西也是高兴的不行。

最后三人也准备各回各家,就此分开。

明日又要上学,陈耀祖本来就住在学舍当中。

不过他打算先把两个姐姐送到爹娘和小叔摆摊的位置。

两个姐姐一路上叽叽喳喳,一副还没有收心的模样。

看到爹娘,和小叔,三人看着他们大包小包的这么多东西。

去人家庄子上玩就算了,还拿了这么多东西,简直就是连吃带拿。

有些不好意思,太占人家便宜了。

陈耀祖让家人不要放在心上,这种人情他自己会去还上的。

众人看他一副心里有底的模样,也就不再多说。

看着那绿油油的西瓜,也是嘴馋的很,想必一定很解渴。

其实陈耀祖觉得还好,古代的西瓜皮有点厚,籽也多,味道还算清甜。

当然比不得他在现代吃过的那种西瓜,那个才能叫做真正的西瓜。

盛夏的晨光透过窗棂,洒在学堂的地板上,映出斑驳的光影。

徐夫子手持戒尺,缓步走过一排排书案,目光扫过底下正襟危坐的学子们。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徐夫子的声音沉稳有力,“然诗非堆砌辞藻,非强凑平仄。

诗贵有情,贵有境,贵有灵气。若闭门造车,纵使字字珠玑,也不过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气。”

陈耀祖端坐在座位上,眉头微蹙。

原本好不容易把自己科举路上第一个拦路虎,字迹给练好了。

现在又出现了新的一座大山挡在前面,那就是诗词。

这作诗一道,确是他眼下最大的难关。

自从徐夫子开始正式教授诗词,他便陷入了某种困境。

对仗工整、平仄合规于他而言并非难事,他做出的诗篇格式上挑不出错处,甚至堪称严谨。

可徐夫子每每批阅,总会在评语中写下“匠气过重,灵气稍欠”八字。

他不明白。

同样是背诵着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的诗词长大,为何那些同窗——

尤其是姚宗胜——

便能做出灵动鲜活的诗句,而自己绞尽脑汁,每一个字都反复推敲,得到的却总是“匠气”的评价?

他甚至偷偷对比过,自觉自己的诗在文采上并不逊色,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灵气”,究竟何在?

这一日,徐夫子看着底下大多面带困惑的学子,尤其是目光中带着不甘与思索的陈耀祖,心中有了决断。

他合上书卷,朗声道:“今日天光正好,闭门苦读无异于刻舟求剑。尔等随我来,我们去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