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林中收获(1 / 2)

另一边陈铁柱则默默准备把孙子身后那个沉甸甸的书篓放到书房里。

入手猛地一沉,老爷子不由得“嘿哟”了一声,臂膀上的肌肉都绷紧了才提稳。

“好家伙,这…这里面是装了石头吗?怎地这般沉?”他掂量着,脸上露出惊讶又心疼的神色。

陈耀祖不好意思地笑笑:“都是书和纸,还有好些功课。”

田秀娥在一旁看着,伸手摸了摸孙儿的胳膊和脸颊,仔细端详着他的气色:

“读书苦,读书累哟。瞧着没瘦,但这精气神耗得厉害,眼神里都带着乏气。

放假了就在家好好歇歇,啥也别想,吃饱睡足最要紧。”

在陈铁柱和钱秀娥看来,孙子去学堂绝不是去享福的。

每次孙子归家,他们看到的都是一个比往日更认真、更专注的孩子。

陈耀祖常常一头扎进书本里,一两个时辰都不带动弹一下。

即便偶尔在院子里踱步活动筋骨,嘴里也总是念念有词,背诵着那些佶屈聱牙的文章。

那沉浸其中的模样,让家人既欣慰又忍不住心疼。

那书篓惊人的重量,此刻更是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证据,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孙子肩上那看不见的担子和付出的心血。

陈耀祖捧着热烘烘、甜丝丝的烤红薯,感受着指尖传来的温暖,听着家人关切的话语。

一路上的寒风和积攒的疲惫仿佛都被这浓浓的暖意驱散了。

回到家中的头三日,陈耀祖仿佛要将学堂里欠下的睡眠一口气补回来。

每日都睡到日上三竿,直到阳光透过新糊的窗纸,暖融融地照在他的被褥上,才慵懒地起身。

然而三日过后,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自律便悄然苏醒。

陈耀祖深知人皆有惰性,但决不可让惰性成为习惯。

于是,第四日清晨,天还未亮透,他便自行醒来,恢复了在学堂时的作息。

冬日清晨,寒气凛冽,呵气成霜。陈耀祖披上棉袄,在院子里活动筋骨。

他尽力伸展四肢,让冻得发僵的身体慢慢打开,血液随之活跃起来。

科举之路不仅是才智的较量,更是体魄的考验。

想到那以后贡院中九日三场的艰辛,号舍狭小,饮食简陋,多少才子因身体不支而功亏一篑,他便不敢有丝毫懈怠。

好在陈耀祖天生体质不差,但他明白,现在正值生长发育之年,此时锻炼事半功倍。

一方面,他暗自期盼能长得高壮些——

男子对身高的追求,古今皆然;

另一方面,他也渴望练就强健体魄,以应对未来漫长的科考征程。

这日,他爹陈大勇和小叔陈二喜商议着要进山砍柴。

城里的生意已暂告段落,年关将近,眼看半月内必有大雪封山,此时上山已属稍晚。

陈铁柱虽年事已高,这些日子仍陆续从山中打回不少柴火,但对于一大家子人度过整个寒冬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买炭烧火对他们而言太过奢侈,唯有趁大雪未至,尽快多备些柴火。

陈耀祖听闻,立即表示要一同前往。

家人初时皆不赞同。

张小花第一个反对:“你一个读书人,上山打什么柴?仔细伤了手,还怎么握笔写字?”

田秀娥也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山里路滑,万一摔着了可怎么好?你好生在家温书便是。”

陈耀祖知家人对他有着“读书人”的滤镜,忙解释道:

“爹、娘、阿奶,我正需要锻炼身体。先生常说,科举不仅考学问,更考体力与耐力。

身体强健,读书方能事半功倍。再者,适当活动筋骨,反而能促进生长,让我长得更高更壮实。”

田秀娥一听,眉头顿时舒展,笑逐颜开:“还是我孙儿懂得多!念过书就是不一样,说的话都在理。

好好好,去便去吧,只是千万小心,莫要伤着自己。”

于是,陈耀祖得以随父叔进山。

陈家在村子后后拥有三个山头,虽不算广阔,却是祖辈奋斗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