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徐夫子(1 / 2)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陈耀祖就跟着父亲和小叔来到了清丰县城门口。

守城的衙役收了他们三文钱入城费,这价钱在附近几个县里算是最便宜的了。

交了三文钱的入城费,一个人头算一文钱。

县里头可比他们镇上繁华热闹多了,这会子,进入城门没多远,就有专门规划好的道路。

像是一些饭馆酒楼,胭脂水粉,以及笔墨纸砚的书肆,专门有一条街。

而像他爹这种,带着村里山货到处贩卖,则是被规划到摆摊的那条巷子。

可以说整个县城,打理规划的相当不错。

他们清丰县和白水镇都同样依靠清水河的水源为生。

因为此条河四通八达,河流水位稳定,也是固定的水路路线。

像是一般的行商,以及要走水路的商人,往南方这边发展基本上都绕不过这条河。

因为有这条河,所以清丰县的经济发展还是挺不错的。

就这期间路过的商人贡献的税收,都能够让他们清丰县县令老爷不用发愁赋税的问题。

一进城,陈耀祖的眼睛就不够用了。平整的石板路两旁,店铺一家挨着一家。

飘着香味的酒楼,摆满胭脂水粉的铺子,还有他最感兴趣的书肆——透过竹帘,能看到里面整整齐齐码着的书本。

看那儿!小叔指着远处,那是文庙的铜铃,读书人最喜欢去的地方。

牛车穿过三条热闹的街道,拐进一条安静的小巷。

巷子尽头有棵特别大的桂花树,树下已经停了好几辆马车。

最气派的要数那辆带着银铃铛的青色马车,拉车的马头上还挂着块白玉。

这么偏僻又冷清的巷子,此刻倒是热闹无比。

到了。陈大勇把牛拴在柳树上,整了整陈耀祖的衣领。

陈耀祖抬头看着眼前的宅院。黑漆大门上挂着块旧匾,写着明德斋三个大字。

匾右下角刻着一行小字,应该是徐夫子当年考中秀才时的名次。

陈耀祖来到古代之后,基本上见过的字连猜带蒙都能看懂。

除了一些生僻字除外。

而果然不愧是秀才老爷的门第,瞧瞧门口那一副对联,都写的格外有含义。

其中有几个字,还真让陈耀祖猜不出来。

这样看来,这辈子他还真是个文盲。

这几天正是徐夫子招收学子的时间,特意前来求学的学子还真不少。

门口已经排了不少人。一个穿绸缎的小厮正在吹嘘:我家少爷三岁就能背《千字文》了...

这时,一个瘦高的老仆人走出来,点了三个孩子进去,大人们都被拦在了外面。

陈耀祖数了数,轮到他的话大概是在第五批。

看来还有的等。

也就半刻钟的时间,进去的三个孩子只出来了两个。

出来的两个孩子,看那表情就知道,估计是被徐夫子给拒收了。

一见到自己的家人,那就是一顿嚎哭,看起来是被吓得不轻。

这样的场景,让不少的孩童和家长都忍不住紧张兮兮。

而被选中了的孩子,以及特意被请进去的家长,则是另外一番境遇了。

期间有一位应该是地主老财的模样,他家的娃,一副白白胖胖的模样,笑起来脸上有个小酒窝。

看起来被徐夫子收下之后也是高兴惨了。

跟着对方的地主爷爷,一个劲的朝着他们这群等候的人,抛洒着铜钱。

有钱不捡,那就是傻子。

而捡到钱的人,当然不会是傻子,一人一句恭喜,一人一句好听的话,哄的那对爷孙,出手愈发阔绰。

这个小插曲过去之后,从清晨等到了中午,终于排到陈耀祖。

陈大勇和陈二喜,眼神鼓励, 陈耀祖跟着另外两个孩子往里走,听见身后传来小叔的叮嘱:耀祖,别怕,进去好好说话。

一进院子,陈耀祖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花香。

院子里种着海棠树,葡萄架下摆着石桌石凳,墙角的水缸里飘着朵睡莲。

最引人注目的是廊下挂着的一个铁鸟笼,里面竟然放着一支毛笔。

去年有个孩子乱动夫子的墨兰,老仆人突然说,被打了十下手心。这话吓得同行的小子直哆嗦。

陈耀祖心里也是记下了,看来以后这只鸟千万别去招惹。

正厅的门槛很高,陈耀祖费劲地迈过去。

屋里有些暗,只有一束阳光从花窗照进来,落在一个青铜笔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