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周围其他同龄女孩截然不同,那些充满了柔情蜜意的言情故事或是让人面红心跳的暧昧情节,根本入不了她的法眼。相比之下,她更喜欢阅读有关战争、剖析社会现象之类的严肃文学着作。这些作品中的深刻思考和宏大叙事深深吸引着她,让她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正因为如此,对于爱情这种东西,她向来没有抱过太多美好的憧憬。自然而然地,她对爱的认知也就十分有限,仅仅停留在最浅显的层面。
到了今生,情况似乎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原主本来就是个十足的书呆子,性格又格外孤僻,导致她身边的朋友寥寥无几。就算偶尔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缘由暗自喜欢上她,并鼓起勇气向她表白,最终也只会遭到她毫不留情的拒绝。
就这样,她不了解“爱”,也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爱,她懂得撩拨他人的心弦,因为“攻方”掌握着主导权,在“攻”的过程中不需要真正的直面“爱”这一情绪,就如同之前对薇薇安,用逾矩而不过分的攻势,在“红线”上游走,一次又一次的攻击着薇薇安的心理防线。而玛格丽特呢?在这过程中并没有直面“爱”的情绪冲击,而是吸收着薇薇安的情绪反馈,游刃有余地做出各种调整。
但如果将“被爱”的对象换成她呢?“受体”所做的,便是直面情绪,回应情绪,在回应中表达情绪,可你若是不能理解这种情绪,连自己是否共情都无法把握,那又该如何做出回答?
所以,玛格丽特在察觉到路易对自己的爱后,便完全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若是以往的暗恋者,直截了当的拒绝便是唯一的选择。她不是不明白“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的道理,而如今的迟疑,源于自己对内心的审视。
从感性的角度讲,路易与其他男性从根本上就是不同的。如沃克、威廉(威廉·罗斯柴尔德,伯明翰专员,目前玛格丽特的笔友)等人,他们虽和玛格丽特是朋友,但也仅仅停留在“普通朋友”这一层次,连薇薇安、艾蕾、唐茗、陈雅这些人的四分之三都不及。
而那些同班同学、暗恋者之流,玛格丽特本来便不喜欢过多的社交圈,更是没有任何感情包袱,可以轻轻松松地处理掉,拒绝起来便是一刀切,不留情面。
而路易呢?自己对路易的好感不小,无论是在各种立场上的不谋而合;在很多要事上他对自己的可靠帮助;还是在自己将死之时奋不顾身的搭救。这些事她无法忽视,也不得不承认它们都在潜移默化地让她的好感度一步步递增。
而从理性的角度思考,路易在伴侣的选择上毫无疑问会是最好的,立场、身份、性格、家教,没有她所知的任何一个同年龄男性可以比肩,且在宣传方面,“两个公社青年英雄的爱情故事”这种现实佳话,绝对能进一步扩大她的知名度,对以后的各种活动有益无害。
若是说女性?玛格丽特本人不排斥这点,但社会舆论呢?索雷尔派毫无疑问地会借着这一点大肆发挥,就算公社的社会风气放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已经非常开放,但LGbt这种东西私下搞搞没人会说你,一旦放到台面上,那就是确凿无疑的丑闻!对公众人物来说,特别是玛格丽特这种公众人物,这类事件的负面影响已经属于“不可接受”的范畴。
自己对路易的好感,是否达到了“爱”的范畴?玛格丽特不知道。但路易能带给她的现实利益,她清清楚楚的晓得。她不想让自己像个包办婚姻中的小姐一样,因为利益而托付给一个不喜欢的人,但也不想像芙莉莲那样,失去了辛美尔才后知后觉地明白自己的心意。
于是乎,她便开始逃避问题,装作不知道这一切地继续和路易做着些“毫无意义的友谊游戏”。
只不过,她的逃避,又能持续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