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天地翻覆 > 第151章 离岸资产的最后清仓

第151章 离岸资产的最后清仓(1 / 2)

香港中环的恒基总部写字楼,落地窗外是维多利亚港的粼粼波光,万吨巨轮正缓缓驶过,像极了房地产行业里那些看似稳健、实则暗藏风险的庞然大物。办公室里,陈启棠坐在红木办公桌后,指尖摩挲着那张泛黄的1997年字条,纸页边缘的折痕早已被岁月磨得光滑,上面“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八个字,在台灯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桌案上摊着一份“内地资产清单”,红笔圈出的两处物业格外醒目——广州天河区和越秀区的两座写字楼。这是恒基在内地最后的非核心资产,也是陈启棠计划“最后清仓”的目标。

“爸,真的不再等等?”陈文博站在桌前,手里拿着一份市场分析报告,语气带着几分不甘,“广州这两座写字楼,地段好,租金回报率稳定在4%,最近还有中介说,有开发商想溢价10%收购,我们现在按低于市场价5%抛售,太亏了。”

陈启棠抬起头,目光透过老花镜,落在儿子年轻的脸上。他知道,陈文博和大多数内地开发商一样,还沉浸在楼市上涨的幻觉里,没看清潮水退去前的暗流。“亏?”他轻笑一声,拿起红笔,在资产清单上重重划了一道横线,“文博,你忘了1997年的教训?当年那些说‘房价会一直涨’的人,最后都成了债务的奴隶。现在内地的楼市,和1997年的香港何其相似?高杠杆、高溢价,表面繁花似锦,实则早已千疮百孔。”

他把1997年的字条推到陈文博面前,字条上的墨迹虽有些褪色,却字字千钧:“你看这张纸,当年我那位朋友,就是因为贪恋最后一个铜板,不肯抛售非核心资产,结果风暴一来,满盘皆输。现在内地的高杠杆房企,负债率动辄超过80%,和当年的他有什么区别?”

陈文博拿起字条,指尖抚过粗糙的纸页,脸上的不甘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犹豫。他不得不承认,父亲的判断从未出错。从2011年开始,父亲就陆续减持内地非核心资产,从广州的商铺到北京的写字楼,每次都顶着“卖早了”的质疑,却每次都避开了后续的市场波动。

“可现在内地楼市还在涨,很多同行都在加码拿地,我们就这样彻底退出,会不会错失机会?”陈文博仍有些迟疑,他看着资产清单上那两座写字楼的评估价,心里难免有些可惜。这两座写字楼是恒基早年低价购入的,如今市值已翻了三倍,按低于市场价5%抛售,确实像是割肉。

“机会?”陈启棠摇了摇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内地房企债务风险报告》,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多家高杠杆房企的负债率,最高的已超过95%,“这不是机会,是陷阱。你以为的上涨,是政策托底的虚假繁荣,是高杠杆堆起来的泡沫。一旦政策收紧,资金链断裂,这些溢价都会化为乌有。我们要的不是短期的暴利,是家族资产的长治久安。”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的维多利亚港,语气带着几分感慨:“1997年金融风暴,我亲眼看着无数富豪一夜返贫,就是因为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懂及时止损。恒基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追逐风口,而是敬畏风险、守住底线。这两座广州写字楼,虽然租金稳定,但属于非核心资产,一旦内地楼市降温,变现难度极大,不如现在趁市场还没恶化,早点出手,把资金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陈启棠的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陈文博。他想起2013年父亲抛售北京写字楼后,不到三个月,北京写字楼价格就跌了8%,那些当初嘲笑父亲“胆小”的同行,后来都纷纷陷入了困境。而恒基因为提前撤离,不仅保住了收益,还趁机收购了伦敦金丝雀码头的写字楼,如今每月租金收益稳定,成了家族资产的压舱石。

“我明白了,爸。”陈文博点了点头,脸上的犹豫彻底消失,“我这就安排团队,按低于市场价5%的价格抛售这两座写字楼,争取尽快完成交易,资金全部转入悉尼账户。”

“很好。”陈启棠满意地笑了笑,“告诉团队,不要贪多,只要买家出价符合我们的底线,就可以成交。另外,跟买家明确,一次性付款,不接受分期付款,避免夜长梦多。”

抛售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个买家是内地的一家房企,想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压价,要求分三年付清房款,还想再压低3%的价格。陈文博有些心动,觉得可以再谈谈,却被陈启棠一口拒绝。

“不行,必须一次性付款。”陈启棠在电话里对陈文博说,“这家房企的负债率超过85%,属于高风险企业,分期付款看似稳妥,实则可能面临对方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我们要的是安全离场,不是再一次陷入内地楼市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