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组,聚焦那些能量图谱中最基础、最稳定的‘片段’,尝试进行极度简化和降维,看看能否找到一种能耗更低、更稳定的照明或能量传输方式,哪怕效率只有原版的亿分之一!”
“材料组,别去想那完整的分子结构,去分析它的局部特征,看看能否给我们现有的材料强化理论提供一丁点新思路,哪怕只能让我们的支撑结构再坚固百分之一!”
“信息组,全力分析数据的编码‘结构’,而不是内容。尝试寻找其重复模式、校验方式,任何关于信息压缩和传输的规律!这或许能极大改善我们和地球之间脆弱不堪的通讯效率!”
命令下达,带着一种悲壮的色彩。他们放弃了征服海洋的梦想,转而专注于如何从巨浪中舀起一瓢能解渴的水。
“广寒宫”的科研工作进入了一种新的模式。研究人员们像是在破解天书,每一天都伴随着巨大的挫败感,但偶尔捕捉到的一丝规律,一点灵感的火花,又能让他们兴奋不已,尽管那点发现相对于整体的数据海洋来说微不足道。
数日后,能源组传来一个微小却关键的进展。他们通过牺牲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效能和稳定性为代价,终于从一段基础能量频率中,“剥离”出了一种极其简陋、却意外稳定的低能耗波形。将其应用到水培单元的补光系统后,能耗竟然在之前优化的基础上,再次降低了惊人的百分之五!
与此同时,材料组受那段复杂结构模型中一个微小“节点”的启发,对现有强化材料的分子排列进行了微调。测试结果显示,其抗疲劳特性提升了百分之八!
这两个微小的、建立在无数次简化与妥协基础上的“进步”,却像黑暗中的萤火,再次坚定了人们的信念。
这来自“星之遗物”的沉重馈赠,他们无法消化其万一,但却可以像最吝啬的守财奴一样,从中抠出一点点金沙,融入自已粗糙的技艺中,艰难地提升着生存的概率。
陈明将这两项进展,连同那十七秒数据洪流的简要报告(省略了绝大部分无法理解的内容),通过极度压缩加密的方式,发送给了地球的“龙穴”基地。
他知道,李洁正面临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的绝境。这点来自月球的、实实在在的、能改善生存的微末技术进步,或许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支撑她的权威,凝聚人心。
信息穿越地月之间的虚空,如同一根细若游丝却坚韧无比的线,连接着两个在绝望中互相守望的人类火种。
月球之上,“广寒宫”如同一个在巨人宝藏门口艰难拾荒的孩童,怀揣着恐惧与敬畏,以及一丝不肯熄灭的希望,继续着它孤独而伟大的解读工作。
那沉默的“星之遗物”依旧矗立,再无动静。仿佛那一次短暂的信息喷发,真的只是一次无意识的打嗝。
但它投下的阴影,已然改变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