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组的成员拆解了烧毁的导流器残骸,用最基础的元件试图复现那瞬间的谐波,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微小的参数调整都伴随着能量的巨大浪费,但他们咬牙坚持。
结构组的人则对着新材料的结构模型和仓库里废弃的金属建材发愁,尝试用激光切割和原始焊接进行笨拙的仿制,过程缓慢而危险。
生命组在昏暗的灯光下,用仅存的试剂和简陋设备,试图分析那神秘的光波与有机物之间的互动,进展微乎其微。
时间一天天过去,储备能源的读数无情地下降。配给被再次削减,控制中心的温度降低到了令人牙齿打颤的程度,只为了节省一丝能源。
然而,就在这极致的困境中,微弱的火花开始闪烁。
能源组在一次近乎绝望的尝试中,意外地将那异常谐波成功叠加到了基地现有的、为水培单元供电的普通光照系统上。虽然能量增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他们惊讶地发现,这种叠加后的混合光波,似乎……更加稳定,能耗曲线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小却持久的平滑期。
“它……它好像优化了能量损耗?虽然没增加输出,但浪费变少了!”一名组员难以置信地喊道。这意味着,同样的能源,可以多点亮几分钟灯。
与此同时,结构组用废弃建材勉强拼凑出的、模仿了新结构原理的支撑架,在模拟压力测试中,表现出了远超预期的抗压性能!虽然远远比不上理论值,但已足够让所有人振奋。
“有用!这思路有用!”工程师们看着数据,几乎要拥抱在一起。
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甚至称不上“突破”的进展,却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广寒宫”每一个人的心中。他们真正开始意识到,那些来自遗迹的知识,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谕,而是可以理解、可以拆解、可以融入人类自身技术体系的工具。
他们不再奢求一口吸饱,而是开始学习如何用这些工具,一凿一斧地为自己开拓生存空间。
陈明看着这些报告,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真实的疲惫笑容。他走到观察窗边,望着外面那颗巨大的、一半沉浸在阴影中的蓝色星球。
地球也正处于艰难时刻,李洁正在那里扑灭内乱的余烬。他们彼此都无法给予对方实质的帮助,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挣扎求存。
“广寒宫”前哨站,这盏悬浮在无尽黑暗中的孤灯,灯光虽然微弱摇曳,却再也没有熄灭的迹象。它不再依赖外部燃料,而是开始尝试燃烧那些捡拾来的、古老的“星尘”,努力地,让自己持续亮下去。
而在那彻底沉寂、光滑如镜的“星之遗物”入口深处,在那绝对的黑暗与寂静中,某个被人类微小的挣扎和持续的能量试探(哪怕是失败的)所偶然触发的、更深层的机制,其最外围的某个逻辑单元,似乎极其极其缓慢地……完成了一个循环周期的自检。
没有任何光芒亮起,没有任何能量波动。
只有一个冰冷到极致、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确认”信号,在遗迹那庞大到无法想象的处理核心最底层,一闪而过。
如同沉睡巨兽无意识的一次心跳,微弱到无人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