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哀鸣持续了数日。
地壳的剧烈变动、虫群离去的撕裂性创伤,以及全球能源网络因失去地底“供给”而彻底瘫痪的多重打击下,人类文明迎来了至暗时刻。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在全球各地上演,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地下掩体大量坍塌,幸存者数量锐减。
“龙穴”基地凭借着最坚固的结构和最后的后备能源勉强撑了下来,但也变成了狂风暴雨中孤悬的灯塔,摇摇欲坠。李洁在弥漫的灰尘和刺耳的警报声中,接过了文明最后的指挥棒,尽管她能指挥的,只剩下一片废墟和寥寥无几的残兵。
没有时间悲伤,甚至没有时间喘息。生存的本能压倒了一切。
“启动‘火种’最终协议!所有剩余力量,向‘方舟’基地和‘广寒宫’前哨站集结!优先保障能源和通讯!”她的声音通过尚能运作的内部频道传出,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残存的人类力量开始了悲壮的大迁徙。冒着持续的地质灾害和辐射尘埃,幸存者们艰难地向两个最后的希望据点汇聚——拥有月球能源接口的“广寒宫”,和汇聚了最多科技人才的“方舟”基地。
月球,“广寒宫”前哨站。
陈明博士和他的团队成为了人类事实上的“能源祭司”。他们日夜不休地守护着那个“虹吸点”,小心翼翼地调节着能量输出,将其通过粗陋的转换装置,转化为前哨站生命维持和科研所需的基本能源,偶尔才能奢侈地分出一丝能量,通过大功率激光发射器,定向传输回地球“方舟”基地,维持其最核心的实验室运转。
这点能量对于地球的需求来说杯水车薪,但它象征着不灭的希望。每一次成功的能量传输,都让两地残存的人们爆发出微弱的欢呼。
基于对月球遗迹科技的疯狂破解,以及从卡萨文明技术中汲取的灵感,“方舟”基地的科学家们开始设计一种基于“幽能”的新型生态系统——封闭式农业模块、水循环系统、小型化防护力场……一切都是为了在失去母星支撑后,能在月球或地下极端环境中延续文明火种。
过程缓慢而艰难,失败是家常便饭。但他们没有退路。
地球,不再是家园,而是需要艰难适应的“遗弃之土”。
与此同时,火星轨道。
数艘庞大无比的利维坦母巢如同降临的神只(或者说恶魔),缓缓切入环绕轨道。它们冰冷的生物装甲反射着冰冷的星光,投下的阴影笼罩在红色的荒芜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