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家园新貌(2 / 2)

顾云深看着这一幕,既觉得好笑,又深感责任重大。他私下对林晓月说:“晓辰与‘摇篮’的连接深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既是天赋,也意味着他更容易受到‘摇篮’状态的影响,反之亦然。我们必须尽快建立更完善的引导和保护机制。”

下节:新世代的困惑与领袖的思考

技术的洪流不仅冲击着成年人,更深刻地影响着“晓光一代”的孩子们。他们天生就生活在这个与网络和意识技术紧密相连的世界,对许多老一辈视若珍宝的“传统”感到困惑。

林晓月在一次视察星耀资助的“未来启蒙学校”时,就遇到了让她深思的一幕。

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女孩,正在用意识流轻松地构建复杂的立体几何模型,但她对着一个古老的、需要手动翻阅的纸质绘本皱起了眉头。

“老师,”她指着书页,“为什么它们不会动?不会跟我说话?这样好不方便哦。”

老师耐心地解释:“这是书,里面有故事,需要你用眼睛看,用想象力去感受。”

小女孩更困惑了:“想象力?那不是用来连接‘晓光’找答案的吗?”

另一个小男孩,则在户外活动时,试图用意识去命令一只蝴蝶落在他手上,失败后,他沮丧地对同伴说:“它的操作系统太落后了,不兼容。”

这些场景让林晓月意识到,技术的便利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赋予孩子们强大能力的同时,也可能让他们失去了一些最本真、最原始的体验和快乐——那种亲手翻动书页的触感,那种等待蝴蝶偶然驻足的惊喜,那种需要依靠自身想象力去构建世界的纯粹。

夜晚,林晓月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脚下这座流光溢彩、日新月异的城市。顾云深走到她身边。

“在担心?”他问。

林晓月轻轻叹了口气:“有点。我们在星海面前,努力证明人类情感的珍贵,证明非理性创造的价值。可回到家里,却发现我们的下一代,可能正在技术的包裹下,不知不觉地远离这些我们试图守护的东西。”

她转过身,看向顾云深:“你说,我们拼命地往前跑,带着地球冲进星海,会不会……反而把我们最宝贵的一些东西,给跑丢了?”

顾云深沉默片刻,握住她的手:“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清醒地引领方向。技术只是工具,文明的核心,始终是人。我们有责任告诉孩子们,无论是用手翻书,还是用意识建模,无论是等待一只蝴蝶,还是命令一个AI,其背后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对美的感知、对生命的尊重,才是永恒的。”

林晓月靠在他肩上,感受着那份沉稳的力量。

“是啊,”她轻声说,“看来,咱们这场地球文明的‘育儿’事业,任重道远,不光要养儿子,还得操心怎么养好整个人类的‘未来’呢。”

窗外的星光与城市的灯火交相辉映,照亮着一条充满希望与未知的崭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