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是图方便,不想自己开火。有的是听杜安泰他们夸了,想来尝尝味道。虽然人不多,但总算有了真正的客流。
秀玲发现,很多村民吃饭时,眼神总会不经意地瞟向后院那干净整齐的新院墙和新厨房,眼神里带着几分认可。
她这才明白,之前投入那么多收拾房子、修院墙,不仅仅是解决了安全隐患,也在无形中给了客人一种“这家店干净、踏实”的印象。
接下来几天,“平安饭店”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虽然还谈不上火爆,但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能有十来个人吃饭,足够平安和秀玲忙活,又不至于手忙脚乱。
两人逐渐找到了节奏。
平安主要负责后厨的炖菜和炒菜,秀玲负责面食、饺子和招呼客人、收钱。虽然累,但看着客人吃完后满意的表情,听着那一声声“老板结账”,心里是前所未有的充实和踏实。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
有一天中午,同时来了三拨客人,点了好几个炒菜。平安一个人在后厨,又要掌勺又要切配,明显忙不过来,出菜速度慢了下来。有桌客人等得不耐烦,抱怨了几句。
秀玲在前厅陪着笑脸解释,心里急得不行。
晚上打烊后,两人累得坐在板凳上直喘气。
“看来……光咱俩……不行……”平安喘着气说,“忙时……得有个……帮手。”
秀玲也发愁:“请人?那又是一笔开销。咱这刚起步,哪雇得起人?”
两人商量了半天,决定暂时先不请人。平安打算再优化一下菜单,减少一些制作特别复杂的菜品。秀玲则想着把一些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比如提前把菜洗好、切好。
困难的解决,往往还是依靠亲情。
杜安泰和马桂兰几乎天天都来“报到”,不全是吃饭,更多的是帮忙。
看到中午忙,杜安泰会自然地系上围裙,钻进后院厨房,给平安打下手,洗菜、切菜、递盘子。他话不多,但动作利索,大大缓解了平安的压力。
马桂兰则在前厅帮着秀玲端菜、收拾桌子、招呼新来的客人。她脾气好,笑容暖,很受客人喜欢。
马永贵和何玉芬来得没那么勤,但每次来,总会带些自家地里的新鲜蔬菜,或者何玉芬腌的小菜,说是给店里添个花样,也能省点成本。
他们的帮助,无声无息,却又恰到好处。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用行动告诉平安和秀玲: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周下来,“平安饭店”算了一笔账。
扣除成本,略有盈余,虽然不多,但足够支付房租和水电费,还能剩下一点。这对于平安和秀玲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胜利。
晚上,两人坐在灯下,数着那些皱巴巴的零钱,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总算……没赔……”平安长长舒了口气。
秀玲白了他一眼,但眼神里带着笑意:“这才刚开始!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她看着平安虽然疲惫却重新焕发出神采的脸庞,心里最初的那点埋怨,早已被这份共同奋斗的充实感和家人无私支持的温暖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