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安泰和马桂兰的日子,如同泡开了第二遍的茶,味道不如初时浓烈,却更显醇和、熨帖。
两人都是经历过生活磋磨的人,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稳。家里总是窗明几净,饭菜定时飘香。
杜安泰退休金虽不多,但两人节俭度日,倒也宽裕。
马桂兰把杜安泰照顾得很好,他的脸色红润了,连以前偶尔会犯的胃病也许久没再折腾。
杜安泰则用他沉默的方式回报着这份温暖,重活累活从不让她插手,偶尔赶集,总会记得买点她爱吃的软糕或者一块时新的衣料。
马永贵和何玉芬的结合,更是给这个小小的亲友圈增添了浓浓的暖意。
何玉芬搬到了马永贵的老屋,她勤快,手也巧,把那几间老房子收拾得温馨舒适。
小院里种上了应季的蔬菜瓜果,还养了几只下蛋的母鸡。马永贵脸上的皱纹都仿佛舒展开来,走路腰板都挺直了些。
两对老人常常互相串门,今天杜安泰家包了饺子叫他们过去,明天马永贵家蒸了馍馍给送来,平淡的日子因为这份亲情与陪伴,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生活总不会是一潭死水,细微的涟漪总在不经意间泛起。
秀玲在学校餐厅保洁组长的岗位上,干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也熬成了一个小班长。
她公平、勤快、又会体谅人,很快就将原本有些隔阂的南北餐厅保洁人员拧成了一股绳。
大家信服她,不仅因为她活干得好,更因为她处事公道,从不偏袒。
但这“官”哪怕再小,也有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不,难题就来了。
学校后勤处为了进一步节约成本,决定对保洁用品实行定量配给。
抹布、洗洁精、手套等,按月发放,超支不补。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分配具体数量时,却引发了小小的风波。
南餐厅的李嫂觉得她们餐厅靠近教学楼,学生流量大,桌子油污多,应该多分些洗洁精和抹布。
北餐厅的老李头则认为他们餐厅面积大,清洗的大锅和餐盘更多,耗材自然也该多些。两人各自带着手下的人,都觉得自己有理,找到秀玲,希望能多争取些份额。
若是以前,两边肯定又得互相嘀咕,暗自较劲。但现在,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秀玲这个“当家人”来评理。
秀玲没有立刻表态支持哪一边。
她先是跟着李嫂和老李头,分别到两个餐厅实地转了一圈,仔细观察了学生用餐高峰后的桌面油污情况,清洗间堆积的餐具数量,甚至还默默估算了一下各自负责区域的面积。
晚上回到家,她和平安念叨起这事。平安给她出主意:“要不,就跟后勤处反映反映,说说实际情况?”
秀玲摇摇头:“这点小事就去麻烦上面,显得咱们没能力。再说,定额是死的,咱们得自己想法子活络。”
她琢磨了一晚上,第二天把两边的人都叫到一起,心平气和地说:“李嫂,李师傅,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咱们的用量,后勤处也是根据往年大概情况定的,未必完全准。你们看这样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