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雏鹰展翼(1 / 2)

建安六年春的晨雾还没散,易京的考场外已挤得水泄不通。临时搭起的木棚下,两千多名考生排着长队,手里攥着徐衍亲笔签发的准考证,纸边被捏得发皱。有穿补丁儒衫的少年,怀里揣着母亲连夜缝的干粮;有扛过锄头的流民,手上的老茧还沾着泥土;甚至有个瘸腿的小吏,拄着木杖,是从公孙瓒旧部里逃出来的,想靠考选谋个正经前程。

“都排好队!按名册入场,不许夹带!” 徐衍穿着一身素色官袍,腰间挂着枚铜戒,是张恒赏的 “监察令”,他亲自站在入口处,逐人核对身份。孔融则背着手,在队伍旁踱步,看见有个少年紧张得手抖,掉了手里的木炭,弯腰捡起来递给他:“莫慌,考题都是务实之事,你平日怎么想,就怎么写。”

考场设在易京旧宫的偏殿,几十张矮桌整齐排列,桌面上摆着砚台和毛笔,墨香混着晨雾的湿气,弥漫在殿内。考生们入座后,小吏们分发考卷,卷首印着 “糊名誊录,公正不欺” 八个字 —— 为了防止舞弊,考卷姓名处会用纸条糊住,阅卷后再拆封。

“开始!” 徐衍一声令下,殿内只剩下毛笔划过宣纸的 “沙沙” 声。有考生咬着笔杆,盯着 “如何安抚新附流民” 的策论题皱眉;也有像崔林那样的,提笔就写,他的草稿纸上先列了 “分粮、授田、设学” 三条,又在旁边用小字算着 “每户授田三十亩,需粮种五斗,易京粮囤可支两千户”,条理清晰。

傅巽则对着律法题沉思,他面前的考卷上,用朱笔圈出了新政中 “偷盗罚修城墙” 的条款,旁边批注 “可加‘主动归还者免罚’,以劝善”,字迹沉稳有力。

考试整整持续了一天,直到夕阳西斜,考生们才陆续走出考场。有人面带喜色,有人愁眉不展,还有人聚在棚下,争论着策论的答法。徐衍和孔融留在殿内,看着小吏们将考卷糊名、誊录,每一张都盖着 “政事堂” 的印,确保无人篡改。

阅卷工作用了十天。徐衍带着五个考官,日夜不休,看到崔林的策论时,忍不住拍案:“此子虽年少,却懂实务!‘均输平准’之策,正好解我粮价波动之困!” 他立刻将考卷递给孔融,孔融看后也赞道:“策论里算的粮价、仓储,比民司的账册还细,是个可造之材!”

张恒在议事厅接见考选前十名时,崔林站在最前面,儒衫洗得发白,却腰杆挺直。“你说调控粮价,具体怎么操作?” 张恒问道。

崔林深吸一口气,声音清亮:“主公,可在各城镇设‘常平仓’,粮价低时收购,价高时平价出售;再让民司统计各郡县收成,丰年调粮至歉收之地,用运河运输,降低损耗。这样流民有粮吃,商户不亏本,民心自安。”

“好!” 张恒当即下令,“崔林,任你为户曹从事,专管常平仓与粮价调控,可直接向徐功曹汇报!”

傅巽则上前一步,递上自己对《新政纲要》的修改建议:“主公,律法应‘宽严相济’。比如‘强征民女’,可加‘主犯斩,从犯罚修城墙三年’;再设‘举报奖’,凡举报官吏舞弊者,赏粮五石,这样能减少徇私。”

张恒翻看建议,上面的条款条理分明,全是针对新政执行中的漏洞。“傅巽,你去刑曹,协助孔融完善律法,兼管监察!”

其余八人也各有任命,有的去了民司管户籍,有的去了工坊协助李拙记录工艺,还有的被派去新附郡县当县丞,辅佐地方治理。这些年轻人离开时,脸上满是激动,他们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报答张恒知遇之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