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彻底推行“均田令”。在控制的所有区域内,清查土地,按丁口和军功分配田地,承认土地私有权,极大地激发了归附民众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建立“工曹”,由李拙总领,整合两地的工匠资源,统一技术标准,扩大生产规模。铁山堡的铁矿和工坊成为重中之重,开始为黑山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兵甲器械。
第四,设立“学舍”,由徐衍负责,不仅教授孩童识字算数,也开始对军中基层头目和表现优异的年轻人进行基本的文化教育和兵法韬略讲解,为未来培养人才。
内部在艰难却坚定地走向正轨,而外部的环境,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公孙瓒在得知公孙越败亡、韩烈被灭、黑山军崛起的消息后,暴跳如雷。但他此刻正与北方的刘虞矛盾激化,并与袁绍在界桥一带对峙,根本无力抽调重兵前来征讨,只能下令边境严加防备,并悬赏张恒等人的人头。
而冀州的田豫,在黑山军吞并黑风峪后,再次不请自来。这一次,他的态度更加客气,带来的“礼物”也更加丰厚,代表着袁绍正式承认了黑山军在这片区域的存在,并表达了“友好”与“合作”的意愿。
张恒依旧没有明确表态投靠,但也没有拒绝接触。他需要时间发展,也需要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与袁绍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目前来看利大于弊。
这一日,张恒与张杨、徐衍站在铁山堡新建的了望台上,俯瞰着下方忙碌的矿区和初具规模的城镇。
“主公,基业初成,然前路依旧艰险。”徐衍捻须道。
张杨点头:“公孙瓒、袁绍,皆非易与之辈。我军虽胜,根基尚浅,需韬光养晦。”
张恒望着北方广袤的土地,那里有更多的纷争,也有更多的可能。
“我知道。”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力量,“韩烈只是我们脚下的第一块石头。接下来,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更长的路。”
他的目光越过群山,仿佛看到了未来更广阔的天空和更激烈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