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新纤维,新版图(1 / 2)

滨海大道项目观摩会的余温尚未散尽,蓝图公司便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业界声名鹊起,然而,林旬并未沉溺于基建领域的初步胜利,陆振华的退场并非终结,那份来自省城的“寒意”如同潜伏在深海的暗流,时时提醒他,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他需要更广阔的战场,更坚实的根基。

红旗厂的会议室里,气氛不再是围绕着沥青混合料和玄武岩石粉打转,林旬站在白板前,笔尖在“滨海化纤总厂”几个字上轻轻划过,然后画了一个巨大的圆圈,圈内写着“高性能合成纤维”。

“高厂长那边,‘龙筋’纤维的量产已经稳定下来,”林旬目光扫过张涛、陈浩、苏晚晴等人,“成本控制得非常好,性能更是远超预期,但这只是第一步。”

苏晚晴坐在桌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中带着询问。“林旬,你的意思是……?”

“渔网,本质上是聚丙烯(PP)纤维。”林旬转过身,看着她,“我们现在能用它制造出高强度纤维,用于替代部分土工布、甚至轮胎帘布,但PP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它的耐化学性、绝缘性、加工性都很好,高厂长那边专注于生产线和基础纤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应用拓展’。”

张涛皱着眉:“应用拓展?您的意思是……?”

“比如,我们能不能用这种纤维,制造出更轻便、更耐用的服装面料?或者,把它复合到其他材料里,制造出性能更优越的复合材料?甚至,我们还可以考虑……做一些精细化的产品。”林旬的目光变得深邃,“高厂长的工厂,可以继续专注于大宗原料的生产,而我们,要建立一个‘蓝图新材料应用中心’。”

陈浩眼睛一亮:“新材料应用中心?您的意思是,我们要自己搞研发,做成品?”

“不仅仅是成品,”林旬笑了笑,“是基于我们这种新纤维,去‘创造’市场,我记得前世,有一种叫做‘功能性纺织品’的概念,在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兴起。比如,防紫外线、抗菌、速干……这些,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布局。”

苏晚晴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将化纤厂生产的‘原料’,通过蓝图公司进行深加工,然后推向市场?这等于我们自己打通了产业链。”

“正是如此。”林旬点头,“这条路,比单纯做基建,或许利润空间更大,也更能分散风险,而且,‘鉴定’和‘发明创造’,不也正是我们希望拓展的领域吗?”

他拿起一张纸,上面画着一个简易的流程图:德国生产线改造(已完成)-> 高性能纤维生产(化纤厂)-> 纤维应用研发(蓝图中心)-> 精细化产品制造(新设工厂/合作)-> 市场推广与销售。

“这个‘应用中心’,初期可以依托红旗厂的场地,但需要专门的设备,我初步看了一些资料,一些国外的精密纺织设备,还有一些用于纤维改性的化学处理设备,虽然价格不菲,但相比于SMA技术的研发投入,要小得多。”

“设备采购是个问题,”赵富贵推了推眼镜,略带忧虑地说,“外汇,还有关系……我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