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无形之墙(2 / 2)

“我找你们经理,谈笔生意。”林旬平静地说。

“有预约吗?”

“没有。”

“那不好意思,我们经理很忙。”女接待的语气冷了下来,准备下逐客令。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从林旬身后传来,清冷,又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林先生?”

林旬转过身,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猛地漏跳了一拍。

站在他身后的,是一个穿着一身得体米白色西装套裙的年轻女人。

她留着一头利落的齐肩短发,五官精致,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双眼睛。

清澈,冷静,像两汪深不见底的寒潭,带着一种能洞悉一切的锐利。

苏晚晴。

她比昨天在高建社办公室里惊鸿一瞥时,更加真实,也更加……遥远。

她就像一个来自未来的闯入者,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专业与自信,仿佛一层无形的气场,将周围的喧嚣与浮躁隔绝在外。

“苏……小姐?”林旬迅速压下内心的波澜,有些不确定地开口。

“看来高厂长跟你提过我。”苏晚晴的嘴角勾起一抹礼貌而疏离的弧度,“我倒是没想到,昨天还在化纤厂车间里满身油污的技术天才,今天会出现在这里。”

她的目光,在林旬那身浆洗得干净却依旧无法掩盖陈旧的衣服上停留了一秒,仿佛在评估一件资产。

“林先生,你似乎遇到了麻烦。”她说的不是问句,而是陈述句。

林旬的心沉了下来。他知道,在这个女人面前,任何伪装都是徒劳的。

“一点小麻烦。”

“五万块钱的注册资金,对于一个能用废铁解决百万级技术难题的人来说,确实只是‘小麻烦’。”苏晚

晴的语气平淡,却让林旬瞬间绷紧了神经。

她怎么会知道的这么清楚?!

“不用这么惊讶,”苏晚晴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

“昨天下午,我在高厂长的办公室里,听完了你们谈判的全过程。包括你那个天才的‘电晕放电’方案,和你那个更有趣的‘废料换技术’的合同。”

她顿了顿,清澈的目光变成了两把锋利的手术刀,直视着林旬的眼睛。

“我对你的技术很感兴趣。但现在,我更好奇的是,你的商业模式。”

她伸出一根纤细的手指,点了点那块金光闪闪的“国际信托投资”的招牌。

“你来这里,是想找人‘垫资’,用一种不合规的方式,解决验资报告的问题,对吗?”

林旬沉默了。他感觉自己像一个没穿衣服的人,站在了x光机下。

“一个很聪明的‘土办法’,但也是一个治标不治本,且风险极高的方法。”苏晚晴的语气,像一个冷静的医生在分析病情。

“林先生,我问你一个问题。”

“你那个‘蓝图公司’,准备用什么来盈利?靠你那门处理烂泥地的独门技术吗?”

“是。”

“好。那么,这项技术的投入产出比是多少?单个项目的利润率预估?完成一个典型项目的周期多长?成本结构是怎样的?其中,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各占多少?”

“你有没有做过市场调研?滨海市,乃至整个南江省,符合你技术应用场景的‘烂泥地’潜在市场规模有多大?”

“你的目标客户画像是谁?是像你亲戚那样的个体户,还是李建国那样的一建公司?或者是政府的基建项目?”

一连串专业到令人窒息的问题,像密集的子弹,精准地射向林旬。

这些问题,林旬当然想过,但他的思考,更多是基于一个顶尖工程师的宏观预判和经验直觉。

而在苏晚晴口中,每一个问题都要求着冰冷、精确的数据和严密的商业逻辑。

他感觉自己引以为傲的,那份超越时代三十年的工程蓝图,在这个女人的商业逻辑解剖下,显得……粗糙而脆弱。

“看来,你还没有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苏晚晴下了结论,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她从随身携带的精致皮包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林旬。

名片是纯英文的,质感厚实,只印着她的名字、一个陌生的公司和一串香港的电话号码。

“林先生,我是一个投资人。我不投资技术,我只投资于‘能将技术转化为稳定、可预期现金流的商业模式’。”

她的目光,再次变得锐利如刀。

“你现在遇到的,不是五万块钱的资金问题,而是一个商业模式从0到1的根本性问题。”

她看着林旬,第一次,嘴角那疏离的笑容,化为了一丝真正的,带着审视与挑战意味的弧度。

“明天下午三点,酒店咖啡厅。给我一份你的商业计划书,如果它能说服我,”她顿了顿,清冷的声音,在林旬耳边,如同惊雷。

“别说五万,五十万的启动资金,我可以作为天使投资人,注入你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