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文化的使者(2 / 2)

他看到她在停顿思考时微蹙的眉头,看到她在努力表达时比划的手势,看到她眼中那份即使在冷清场面下也未曾熄灭的光亮。

林长河靠在椅背上,目光目不转睛地落在屏幕上那个小小的身影上。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眸里,却翻涌着复杂的情愫——有心疼,有骄傲,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动容。他看着她用那种笨拙却无比勇敢的方式,在异国他乡,为他们的梦想、为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奋力地发声。

他不懂时尚,不懂沙龙,甚至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他懂得那份坚持和那份用心。

视频的最后,是苏晚用一个不太标准的法语发音结束介绍后,对着台下那寥寥几位听众,露出一个略带腼腆却无比真诚的微笑。

林长河伸出手,轻轻触摸了一下屏幕上她的笑脸,然后缓缓关掉了视频。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坐了一会儿,才起身离开书房。

巴黎这边,沙龙在略显冷清的氛围中接近尾声。那几位到场的嘉宾倒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苏晚和小郑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其中一位穿着考究、气质优雅的法国女士,在沙龙结束后,特意留下来,与苏晚交换了名片。

“苏女士,您的介绍非常动人。”这位名叫伊莎贝尔·杜兰德(Isabelle Durand)的女士微笑着说,她的英语很流利,“我是一家文化杂志的专栏记者,主要撰写关于艺术与生活方式的文章。您对东方美学的诠释,以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尝试,让我很受启发。尤其是您提到的那种‘意境’,非常独特。”

苏晚礼貌地表示感谢,但并未抱太大期望。这样的客套话,她在之前的活动中也听过不少。

然而,一周后,转机出现了。

小郑兴奋地冲进办公室,手里挥舞着一本最新出版的、在巴黎知识界和时尚圈颇有影响力的文化杂志《L? Cultivée》(修养之魂)。

“苏总!快看!伊莎贝尔·杜兰德女士的专栏!”

苏晚接过杂志,翻到杜兰德女士的专栏页面。标题赫然映入眼帘:《东方静谧:当水墨意境邂逅现代衣橱》。副标题是:探访中国品牌“锦绣”及其文化哲学。

文章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杜兰德没有过多着墨于商业细节,而是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她在那个小小沙龙里的感受。她写道,在充斥着喧嚣与过度表达的时尚界,“锦绣”带来了一种难得的“静谧的力量”。她详细描述了“墨韵”系列中那些仿若自然天成的色彩与纹理,将其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道法自然”联系起来,称赞这是一种“内敛的奢华”。她尤其欣赏苏晚试图用现代设计语言沟通古今、连接东西方的努力,认为这不仅仅是服装,更是一种可穿戴的、流动的东方美学体验。

这篇充满好感的报道,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池塘的宝石,激起了远比预期更大的涟漪。

《L? Cultivée》的读者群体精准地覆盖了“锦绣”希望触及的那部分追求精神生活与独特品味的受众。文章发表后,巴黎代表处的咨询电话和邮件明显增多。虽然直接下单的依然不多,但询问品牌背景、设计理念、甚至希望能预约参观代表处的人多了起来。

更让苏晚惊喜的是,这篇报道被几家关注设计和文化的网站转载,带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品牌曝光。一些之前对“锦绣”毫无概念的欧洲小众零售商和独立设计师,通过这篇文章注意到了这个来自中国的、拥有独特文化基因的品牌。

这种基于文化深度认同的品牌曝光所带来的长远价值,它开始为“锦绣”在高端市场塑造一种超越产品功能性的、更具吸引力的文化光环。

苏晚拿着那本杂志,看着上面优雅的法文印刷体,心中感慨万千。那场起初看似失败的沙龙,那个她用生涩法语努力介绍的夜晚,最终以这样一种迂回而美妙的方式,结出了果实。

她再次确信,文化的桥梁,需要耐心和真诚去搭建。即使最初听众寥寥,但只要发出的声音足够真挚、承载的内涵足够深厚,总能找到懂得聆听的知音,并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产生悠远的回响。她,以及她的“锦绣”,正在一步步地,成为连接东西方审美世界的、越来越自信的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