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推开门,看到了让他惊讶的一幕。
林长河穿着一身沾了些许油污的工装,正蹲在一台经过改造的自动化裁床前,手里拿着扳手,和车间主任以及两名资深技工一起,对着控制面板指指点点。他神情专注,额角带着细密的汗珠。
“林厂长,您这是……”孙卫国走上前,不解地问。
林长河抬起头,看到孙卫国,用袖子抹了把汗,言简意赅:“这套旧裁床,加了个新读图系统,优化了算法。小批量、异形裁剪,损耗能降百分之十五,速度提百分之二十。”
他站起身,又指向旁边几台被重新排列组合的缝纫机和特种设备:“这几台,专攻复杂工艺。独立成一个小组。”
孙卫国这才注意到,车间的一角被重新规划了出来,几台性能最优、适应性最强的设备被集中在一起,由五名技术最全面、反应最快的工人操作。他们正在处理的,正是那件被艾里斯·陈青睐的、带有复杂水墨刺绣的“墨韵”系列外套。
“这是……”孙卫国似乎明白了什么。
“柔性生产小组。”林长河平静地吐出几个字,“专门啃硬骨头,接急单、小单、难单。”
他没有看孙卫国,目光扫过那几台轰鸣的设备和专注的工人,仿佛在检阅一支新组建的特种部队。
“主力生产线,不动。”他补充了一句,像是在对孙卫国之前的担忧做出回应。
孙卫国站在原地,看着林长河挽起袖子,再次俯身去调整设备参数,看着那个临时组建的小组高效而专注地运作,他所有想要抱怨和反对的话,都卡在了喉咙里。
林长河用行动支持苏晚的战略。他没有参与争论,没有试图去说服谁,而是直接深入车间,亲自调试设备,用他最熟悉也最信赖的方式——技术和流程优化,来解决问题。他建立柔性生产小组,等于是为海外小订单这个“瓷器活”,专门打造了一套“金刚钻”,既满足了前端市场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主力生产线的冲击。
孙卫国沉默地离开了三车间。他意识到,林长河已经做出了选择,并且给出了解决方案。他需要做的,不是质疑,而是配合。
苏晚很快得知了三车间的变化。她走到车间门口,看着里面那个忙碌而有序的新小组,看着林长河专注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力量。他总是这样,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用最实在的方式,为她扫清障碍,夯实道路。
在林长河的亲自督导和技术支持下,柔性生产小组迅速磨合,展现出惊人的潜力。他们针对海外小订单的特点,制定了一套快速响应流程:订单评估 -> 工艺分解 -> 材料精准备料 -> 柔性化生产 -> 严格质检 -> 快速包装出货。
波士顿那家高端生活方式概念店,在初次小批量试水后,对“墨韵”系列的市场反响非常满意,紧急追加了一批订单,但要求在三周内空运到港,并且其中包含了几件需要特殊尺寸微调和搭配特定内衬的款式。这种订单,在以往的生产体系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任务下达到了柔性生产小组。
小组负责人(一位被林长河点将的老师傅)迅速组织评估,利用优化后的裁床系统,精准裁剪,将面料损耗控制在最低;复杂的手工刺绣部分,由小组内最擅长的工人集中处理;特殊的尺寸调整和内衬搭配,在小组内闭环完成,无需在不同车间之间流转交接,极大缩短了流程时间。
最终,这批工艺复杂、要求苛刻的首批复杂小订单,不仅在规定时间内成功交付,产品质量甚至超出了客户的预期。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实践,柔性生产小组摸索出了一套应对国际市场的生产新模式:小批量、多批次、快反应、高品质。他们开始建立海外订单的标准化工艺库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案,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国际化生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孙卫国在看到这批订单的最终成本核算单时,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单件成本依然高于大批量生产,但在可控范围内,并且随着流程的优化和熟练度的提升,还有下降空间。他终于不再反对,转而开始思考如何将柔性生产的经验,逐步推广到其他辅助生产线。
供应链的挑战,如同一块坚硬的磨刀石,虽然过程充满阵痛,却将“锦绣”的生产体系打磨得更加灵活和富有韧性。林长河用他的实干精神,再次证明了,只要方向正确,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支新生的“特种部队”,成为了“锦绣”征战国际市场最可靠的后方保障,也让苏晚更有底气,去迎接前方更多的未知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