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管理精细化(2 / 2)

台下响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杨会计推了推眼镜,身体不自觉地前倾。王会计虽然还板着脸,但眼神里闪过一丝惊疑。

“这……这怎么可能?”仓库老李忍不住嘀咕。

“可能,因为它。”苏晚指着电脑屏幕,“只要我们坚持在每个物料入库、出库、移动时,都及时、准确地将数据录入系统,它就能像最忠诚、最不知疲倦的管家,随时告诉我们家里的真实情况。”

接着,她又演示了如何通过系统生成生产进度报表,如何快速进行成本模拟核算。数据的生成速度和分析深度,是传统手工方式完全无法比拟的。

尽管展示的效果震撼,但多年的习惯并非一次演示就能扭转。培训结束后,王会计依然嘟囔着“机器靠不住”,老李也表示“学起来太费劲”。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林长河身上。

在接下来的厂务会议上,讨论到某个车间的产能分配问题时,需要参考该车间上个月的实际工时效率和物料损耗率。按照惯例,需要王会计和老李分别去翻找财务账和仓库记录,至少需要半小时。

就在这时,林长河站了起来,走到会议室角落那台刚刚安装、还很少有人碰的电脑前。在众人惊讶的目光注视下,他回忆着苏晚培训时的操作步骤,略显笨拙但却异常沉稳地打开了系统,输入了指令。几分钟后,一张清晰列明该车间上月各项效率指标和损耗数据的表格,被连接的小型针式打印机“咔哒咔哒”地打印了出来。

他将还带着打印温度的表格放在会议桌中央,语气平静如常:“数据在这里。”

那一刻,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知道,林长河副厂长是厂里最务实、最看重实际效果的人,他对这些“新潮玩意”最初也未必有多大的兴趣。但他现在,却用实际行动,成为了新系统最有力的使用者和支持者。

王会计看着那张打印出来的表格,又看看面无表情的林长河,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连最讲求实际、最不信虚词的林厂长都在用了,而且真的用出了效率,他还有什么理由坚持到底?

爽点如同蓄势已久的春潮,在新系统被逐步接受和应用后,汹涌而至。

林长河的带头使用,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之前持观望和抵触态度的老员工们,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苏晚和几个经过培训的年轻骨干的帮助下,磕磕绊绊地学习起来。

起初是痛苦的,敲键盘像敲石头,记流程像背天书。但很快,他们便尝到了甜头。

财务科发现,凭证录入后,自动生成分类账、总账和财务报表,大大减少了重复计算和抄写错误,月末对账、结账的时间缩短了将近一半。王会计在第一次用系统快速完成月度成本分析后,看着清晰直观的图表,忍不住对杨会计感叹:“老杨,这东西……好像确实有点门道。”

仓库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物料入库、出库通过系统打单,库存数据实时更新,再也不会出现账实不符的糊涂账。库位管理更加精细,找货、盘点的效率倍增。老李虽然操作还不利索,但已经会指着屏幕告诉手下:“瞧,这东西放在哪个区哪个架,清清楚楚,再不用满仓库瞎翻了!”

生产调度部门能够根据系统的实时库存和订单数据,更科学地排产,减少了生产线待料、等料的时间,设备利用率和订单准时交付率显着提升。

过去,苏晚和管理层做决策,更多依赖经验和感觉,或者滞后、模糊的数据。现在,她可以随时从系统中调取最新的销售趋势分析、产品成本构成、库存周转情况、各车间效率对比……这些清晰、准确、及时的数据,如同为决策者擦亮了眼睛,装备了雷达。

在一次关于是否扩大一款畅销新品产量的讨论中,苏晚直接调出了该系统产品自上市以来的销售数据曲线、各区域分销商的库存周转天数、以及原材料采购周期的历史数据。基于这些翔实的信息,管理层迅速达成了共识,做出了精准的增产决策,并优化了原材料备货计划,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库存积压或供应短缺。

管理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开始逐步取代过去那种依赖个人经验和模糊判断的管理模式。“锦绣”制造厂的内核,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却深刻的升级。这套初步的信息化管理雏形,虽然简陋,却为企业这艘巨轮装上了更精准的罗盘和更灵敏的声纳,让它能够在改革浪潮的深水区,更加从容、稳健地破浪前行。

看着各部门逐渐从新系统中受益,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大幅提升,苏晚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这一步走对了,也走稳了。她看向身旁那个一如既往沉默却总能关键时刻给予最有力支持的男人,心中满是暖意。这场管理的革新,因她的远见而发起,因他的笃行而落地。他们的配合,早已超越了生活与情感的范畴,深入到了企业灵魂塑造的每一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