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城外,长江之畔,特意搭建的盟坛之上,旌旗招展,却不再是战旗,而是两国仪仗。
虽无赤壁之战后那般万军欢呼的盛况,却自有一番庄严肃穆的气氛。
江风猎猎,吹动着旗帜和在场每一个人的衣袍,也仿佛在吹拂着一段充满恩怨纠葛的历史。
这一天,是吴蜀两国正式签署和约的日子。
和约被命名为《章武-黄武夷陵和约》,以两国皇帝的年号共同冠名,标志着这份协议的最高层级。
盟坛之上,兄弟对影
坛上,两国代表分立左右。
蜀汉一方,代表丞相诸葛亮前来见证的,并非尚书邓芝,而是另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诸葛瑾!
诸葛亮此举,用意深远:既显示了对此盟约的极度重视,又借兄弟之情 缓和仪式气氛,向东吴传递一丝善意与家族羁绊。
诸葛瑾身着蜀汉官服,神色复杂,既有完成使命的凝重,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慨。
东吴一方,代表吴主孙权的,则是老成持重的上大将军顾雍。
他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唯有眼底深处的一抹疲惫,透露了连日谈判的艰辛与最终妥协的无奈。
双方身后,各自站着数名文武官员和史官,记录着这历史性的一刻。
坛下,两国精锐卫兵盔明甲亮,相对而立,眼神中虽无战意,却依旧保持着警惕。
吉时已到。 礼官高唱仪式流程。
焚香,祭天,告地。
香烟袅袅,直上青天,仿佛将双方的誓言上达天听。
接着,双方使者各自捧起早已誊写好的、用锦缎卷起的盟约正文,朗声宣读。
顾雍的声音沉稳苍劲,宣读着东吴的承诺:罢兵、划界、互市… 诸葛瑾的声音清朗平和,宣读着蜀汉的承诺:停战、释俘、补偿…
每一条款宣读完毕,双方代表便向前一步,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在盟约之上,郑重钤盖下代表本国皇权的印玺——蜀汉的“汉皇帝玺”与东吴的“吴侯玺”。
当最后一枚印玺落下,两份盟约交换,再由对方使者验证无误后,仪式进入了最高潮。
礼官奉上歃血为盟所需的酒爵与牺牲。
顾雍与诸葛瑾各自取出匕首,刺破鸡冠,将鲜血滴入两个巨大的酒爵之中。
随后,两人各自端起酒爵,面向长江。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顾雍朗声道,“自今日起,吴蜀罢兵,各守疆界,睦邻友好,共御外侮!若有背盟,神人共戮!”
“江河为证,日月同昭!”诸葛瑾紧接着起誓,“汉吴携手,摒弃前嫌,惠及黎庶,同安天下!若有违此誓,天厌之!地弃之!”
誓言在江风中回荡,庄重而肃杀。
随后,两人将爵中血酒,一半洒入长江,祭奠天地与此次战事中死去的亡灵;
另一半,则各自仰头,一饮而尽!
辛辣的血酒入喉,如同饮下了过往的恩怨与未来的不确定。
仪式完成。 《章武-黄武夷陵和约》正式生效!
消息传开,几家欢喜几家愁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成都。
当议和成功、盟约签订的消息正式公布时,这座饱经忧患的都城瞬间陷入了欢腾!
街头巷尾,酒肆茶坊,人人奔走相告,喜形于色。
“赢了!我们赢了!”
“夷陵保住了!东吴退兵了!”
“丞相万岁!陛下万岁!” 尤其是那些家中有子弟在军中,尤其是在东线征战的家庭,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