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旧佛闭眼,新神不立(1 / 2)

南荒初定,烽火的余烬尚温,新的生机却已破土而出。

在那些曾被血与火洗礼过的焦黑土地上,一座座简朴而庄重的“共灵亭”拔地而起。

亭中没有神佛金身,供奉的却是一件件平凡之物——它们曾在危难中庇护过生灵,如今,人们自发地将一丝微弱的灵力与敬意,回馈给这些沉默的守护者。

南疆深处有个山寨,竟公然推举村口那口老井做了“村正”。

此事传出,引为奇谈。

然而寨中人却理直气壮,只因这口老井三十年大旱都未曾干涸,默默滋养了三代人。

当它被凤无涯的点灵之法唤醒一丝懵懂意识后,村民们觉得,论功绩、论德行,再没有谁比它更适合引领村寨了。

然而,凡有光明处,必生阴影。

凤无涯的声望如日中天,一些狂热的信徒竟开始筹谋为她铸造黄金巨像,要修建一座前所未有的天庙,尊其为“当世真神”,日夜顶礼膜拜。

消息传到煨娘耳中,这位由灶火中诞生的灵,第一次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她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一人,悄然来到了那座正在奠基的天庙前。

面对着狂热的村民,煨娘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各位,你们供奉神佛,是为了求他们恩赐风调雨顺,对吗?”

众人纷纷点头。

“那你们告诉我,凤皇陛下为我们做的,是‘恩赐’吗?”煨娘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她赐下点灵之法,是让我们学会自己守护家园,是让我们明白万物皆有灵,皆可为友,而不是让我们换一位新神去跪拜!你们把她高高捧上神坛,与那些泥塑木雕有何区别?您若成了神,我们这些刚刚挺起胸膛的灵,还怎么活?难道又要变回过去,跪在神像脚下,乞求一丝怜悯和‘恩赐’的日子吗?”

一番话,如当头棒喝。

众人脸上的狂热渐渐褪去,取而代 ????的是深深的羞愧。

他们想起了那些与自己并肩作战的锄头、铁犁,想起了在黑暗中为自己照亮前路的油灯。

是啊,陛下教他们站起来,他们却争着抢着要跪下去。

数日后,天庙地基上建起的,是一座朗朗书声的学堂,牌匾上是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启明塾。

朝堂之上,老檀头风尘仆仆,刚刚结束对南荒的巡查。

他没有呈上军功战报,而是将一本厚厚的《灵祀录》恭敬地递给了凤无涯。

凤无涯翻开,只见上面记载的,尽是闻所未闻之事。

“临江郡七十二村,尽毁旧神庙宇,不再祭拜山神河伯。乡人于田间地头立小祠,内奉‘救火的蓑衣’、‘引路的竹杖’、‘示警的铜锣’……”

“更有甚者,安远城内最大的寺庙‘观音寺’,僧侣们主动请出佛像,将其移入后山石窟供养。大殿之中,转而陈列本城历代忠臣义士的遗物。那口曾在敌军围城时无故自鸣、血泪示警的铜罄,如今被尊奉于正中,名曰‘灵贤阁’。”

老檀头放下书卷,苍老的脸上满是感慨:“陛下,从前是人在求神保佑,求一份虚无缥缈的希望。如今,是人与灵彼此守护,换一份实实在在的安宁。这世道,真的变了。”

凤无涯合上《灵祀录》,”

新的秩序带来了新的问题。

议政殿上,一位老臣出列,慷慨陈词,提议设立“灵官品秩”,将天下间所有点化的器灵,按照其能力大小、功劳高低,纳入官僚体系,授予品阶,以便于朝廷统一管理和调配。

此言一出,附和者众。这确实是个看似高效的办法。

然而,凤无涯却断然否决。

“它们不是工具,也不是仆役。”她的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它们是我们的朋友,是这片大地的守护者。官场有多少勾心斗角,有多少身不由己,难道还要让它们也学这一套吗?”

她随即下令,废除此议,转而建立“灵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