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2 / 2)

总得有人成为代价,而今天轮到赵立春。

或许不久的将来,就会轮到他们三个。

这样的事,在国家的历史长河里并不罕见,

只不过赵立春想做的事更多、手段也更激烈罢了。

但最可惜的是,直到最后,

他的改革也未能真正成功,

或者说,仍有人在改革中啃食带血的馒头——

大风厂就是例子。

工会持股造就了一个怪胎,

以郑西坡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贪得无厌,

成了一个更极端的典型。

这难以避免。

此刻最感愧疚的,是高育良。

当年吕州的事,至今仍是他心里的结。

他和李达康这些年的针锋相对,

某种程度上正由此而起。

愧疚加上李达康的讥讽,

让他们活得像一对仇人。

高育良刚想开口说点什么,李达康却拍了拍他,微微一笑。

意思很明白:过往恩怨,一笑而过。

要不是当初去了林城,他李达康的仕途绝不可能如此顺利。

他是个典型的实干派,在林城才真正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才有了如今这般从容的人生。

而赵立春所说的一切,让祁同伟听得毛骨悚然。

尽管祁同伟已跻身高级干部之列,甚至在汉东举足轻重,此刻他却感到一种深沉的无力。

他从赵立春身上,察觉到一种无形却沉重的时代压力,逼着人不得不做出抉择。

如今祁同伟的一切,都是重生后亲手扭转命运的结果。

而在赵立春身上,他看到了过去未曾感知的东西——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哪怕最终走向清算,到底值不值得,祁同伟依然想不清楚。

与此同时,赵立春心情格外舒畅。

多年积郁终于得以释放,尤其在最信任的两位下属面前,还有祁同伟这个心思深沉的小子。

祁同伟是他目前最看好的,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高育良,却因那份清高限制了政治上的上升空间。

政治就是这样,要么你彻底倒下,要么踩着别人向上爬——显然,祁同伟属于后者。

就在赵立春欲再言时,保健医生走了进来,提醒他会客时间过长影响身体,并要求三人离开。

回程的车上,祁同伟驾驶,后座坐着李达康与高育良,三人沉默不语。

赵立春所说的一切过于震撼,已超出他们平时思考的层面。

汉东的 与博弈,在时代洪流前,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祁同伟对这个走向末路的赵立春,不禁生出一丝敬意。

他曾以为赵立春的失败是因为违背上层意志,却不料背后隐藏着更深的隐情。

在某些人眼中,汉东不过是一块蛋糕,而赵立春握住了刀,最终却落得如此结局,谁又能预料?

结局如此,实在令人唏嘘。

车内,祁同伟一边开车,突然开口:

“老师,达康书记,

你们说,老书记当年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

如果换作你们,遇到那样的机会,会妥协吗?”

若是平常,李达康未必会接这样的话。

他有他的原则,那底线便是绝不让自己陷入被动。

但此刻情景不同——几人刚从赵立春的氛围中抽身,

各自心绪未平,气氛微妙。

李达康看了看身旁的高育良,答道:

“那样的机会,是时代给的。

我不会拒绝。

如果真有那一天,

我定会全力以赴。

哪怕最终一无所获,我也绝不放弃。”

高育良闻言,略显诧异地看了李达康一眼,

沉吟片刻,才缓缓接话:

“这样的机会,在我看来并非机遇。

老书记的选择,终究冲动了一些。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仍有回旋的余地。

他这个人,太刚直。

若换作是我,不会轻易做出决定。

这种事,不是一个人能左右的。

某种程度上,需要的是集体的意志。

老书记那时候,有时代的局限,难以避免。

但如果易地而处,我相信结局不会如此——

至少,我不会输得这么彻底。”

两人的回答,方向迥异,

甚至从某个角度看,截然相反。

按性格推断,本应是高育良更理想主义,更可能义无反顾;

可他却强调平衡与余地。

而一向以谨慎着称的李达康,反而显得毫不犹豫。

这倒也耐人寻味,却也不难理解。

高育良出身学院,没有那股草莽劲儿,

向来温和持重,情绪不露,

更擅长在现实中寻找妥协点。

李达康则不同,

他以目标为导向,在必要的时候,

可以放弃一切,包括他自己。

赵立春那种不顾一切的劲头,才最像他本来的样子。

李达康的“闯将”之名,也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