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2 / 2)

别瞎琢磨,这事儿能随便琢磨吗?

也不看看眼下是什么局面,全是大佬在过招。

他一个小部长,哪敢多嘴。

只好默默点了点头,没再吭声。

这时候,何超整理了一下手中的文件,望向身旁两人。

“我的问题问完了,你们还有要问的吗?”

这原本只是例行公事,毕竟所有问题早先都已准备妥当。

这句话,本意是结束的信号。

可就在这时,突然响起一道声音。

只见那位穿警服的人开口:

“我有个问题,骆部长。

这次的高鸣远,是不是祁同伟养的鱼?”

他一看到这个案子,就断定高鸣远肯定是祁同伟养的鱼。

别人或许不清楚,但他从地方升上来,深知其中的门道。

在各地,公安系统的一把手常会“养鱼”——

案子查清了,却暂不收网。

等到关键时刻再一举拿下,

既完成指标,又赚足名声。

这几乎是不成文的规矩,大家都心照不宣。

何超刚想拿起文件做记录,那位警察却摆了摆手,

示意不必。

何超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文件放了回去。

骆山河一脸茫然,低声问:

“养鱼?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这个案子祁同伟早就知情,

但一直没动,直到督导组来了,

才突然捅破,实施抓捕。”

骆山河这才恍然大悟。

他原本也有怀疑,但看过那份卷宗后,就打消了疑虑。

骆山河随即答道:

“我认为不是。

当时他给我看过一份案件复检的卷宗,

其中有一个违规处理的案例,四年刑期转为保外就医。

正是这个案子,让他注意到了绿藤,

也才有了后来协助督导组的事。

具体案情我不清楚,

但复检日期,是在督导组抵达的前一天。”

这个时间点我专门查过,所以记得很清楚。”

警察闻言点了点头。

可以确定,这些鱼是祁同伟喂养的。

收网的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

确实是个人才,符合公安的选拔标准。

他们的用人标准与常人不同,不需要庸碌无能之辈。

他们需要的是真正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至于那些罪犯的下场如何,他们并不在意。

目送众人离去后,骆山河拨通了一个电话。

“同伟,恭喜你。

中组部的调查员刚走。”

祁同伟放下电话,顿觉精神振奋。

那个他前世苦苦追求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副省级——这道曾经难以逾越的天堑,如今他终于迈了过去,虽然只是半步。

但某种程度上,这标志着他对命运的一次胜利。

此时的祁同伟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悦。

他看重的不是副省的名号,而是那枚带着国徽的肩章。

那是无数警察的梦想。

佩戴上那枚肩章,

就意味着他祁同伟,已成为真正的警界领袖。

不仅在汉东,即便放眼全国,

祁同伟也已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就在祁同伟沉浸于欣喜之中时,一位不速之客到访。

祁同伟没想到程序推进得如此迅速。

他原以为至少需要一个月,可这才两天,

京城方面就已经开始走访了,速度堪称惊人。

那日省委会上的情景,已有人向他转述。

李达康把他夸得神乎其神,如数家珍般列举他的履历。

若在当场,不知情的人恐怕会以为李达康就是祁同伟的老师。

李达康一番发言后,会场一片寂静。

由此可见他的表达功力,并非祁同伟的履历本身有多么惊人,

而是李达康的演绎为其增色不少。

其实,祁同伟的履历与好几位厅级警察相差无几,

只是他更能服众,更重要的是能力。

如今,祁同伟的能力已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此时全省高层都清楚,只要祁同伟跨过这道坎,

前途将不可限量。

要知道——

此时的祁同伟年纪尚轻,能力出众,前途一片光明。

周围的人都难以想象,他最终能走到怎样的高度。

正当祁同伟沉浸于对未来的憧憬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他迅速收敛神情,沉声道:

“进。”

门开处,一个面带笑容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祁同伟一见他,忍不住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