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舆论发酵》(1 / 2)

次日的北林市,仿佛被投入了一块巨石的池塘,涟漪迅速扩散至每个角落。

《北林晚报》财经版块的头条,用醒目的黑色标题写着——《山河集团融资券兑付逾期,投资者围堵总部讨说法》。文章措辞相对谨慎,客观叙述了昨日的事件,引用了部分投资者的采访和陈山河现场“负责到底”的表态,但字里行间透出的质疑意味,已然明显。

但这仅仅是开始。

更具影响力的省报驻北林记者站跟进了一篇报道,标题犀利了许多——《“北林王”的商业帝国遭遇滑铁卢?深挖山河集团资金链困局》。这篇文章不仅详细罗列了山河集团近期的快速扩张和巨额投资(重点提及商贸城项目),还引述了“匿名业内人士”的分析,质疑其激进扩张模式下的财务风险,甚至隐隐触及了其融资模式的合法性问题。

电视台的午间新闻也播报了这条消息,虽然画面经过了处理,但投资者激动的面孔和被砸的玻璃门,极具视觉冲击力。女主播用标准的播音腔提醒市民:“理性投资,警惕高回报承诺背后的风险。”

一夜之间,“山河集团”、“陈山河”、“融资券”成了北林市民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谈资。曾经笼罩在陈山河头顶的“北林王”光环,此刻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靶子。羡慕、嫉妒、恐惧……种种复杂情绪,在此时都化作了幸灾乐祸或义愤填膺的议论。

“看吧,我就说这种靠歪门邪道起家的,长久不了!”

“当初吹得多厉害,现在摔得就有多惨!”

“还好我没买那个什么券,不然棺材本都没了。”

“听说警察已经介入了,搞不好要抓人!”

舆论的风向,在有心或无意的推动下,正朝着对山河集团极度不利的方向倾斜。

在北林晚报社的办公室里,苏丽盯着自己电脑屏幕上已经写完的稿子,手指悬在发送键上,久久没有落下。她的这篇报道角度更为深入,试图探讨地方民营企业野蛮生长背后的融资困境与监管缺失,相对理性。但她也清楚,在这个时候,任何关于陈山河的报道,无论角度如何,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事路过她的工位,拍了拍她的肩膀:“苏大记者,这次怎么手软了?你不是一直想挖山河集团的深度新闻吗?这可是好机会。”

苏丽勉强笑了笑,没有回答。她脑海里闪过在百乐门庆功宴上陈山河看似从容实则警惕的眼神,闪过专访时他谈及厂区往事那一闪而过的复杂神情,也闪过王建军严肃的警告。她知道陈山河不是清白无辜的商人,但他的崛起与坠落,绝不仅仅是“黑社会头目”几个字所能概括。这种复杂的情绪,让她无法像其他同行那样,毫不犹豫地将笔化作投枪。

电话响起,是王建军打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