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匠心传承:(2 / 2)

“爷爷,您揉面的时候为什么要顺时针转三百圈,再逆时针转三百圈啊?”拍摄间隙,苏明哲问正在揉面的老师傅王师傅。

王师傅笑着解释:“这是老规矩,顺时针转三百圈能让面粉和水充分融合,逆时针转三百圈能让面团更有韧性,这样做出来的点心才会软糯可口。差一圈都不行,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诀窍。”

苏明哲把这些细节都记录下来,融入到纪录片里。他还特意设计了几个镜头,展现年轻工人跟着老师傅学习的场景,突出技艺的传承性。“我要让观众看到,老手艺不是过时的东西,而是有生命力的,正在被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

纪录片拍摄完成后,林悦把它送到了县文旅局。文旅局的工作人员看完后,对申报材料的评价大大提高:“这个纪录片太精彩了,不仅展现了技艺的全过程,还讲述了背后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很有感染力。加上之前找到的实物证据,现在的申报材料已经非常完善了,我们会尽快上报市里,争取能通过评审。”

春节前夕,市里的非遗评审结果出来了,红星食品厂的“传统枣泥糕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息传来,红星村一片欢腾。老陈带着老师傅们放起了鞭炮,年轻工人们举着“非遗传承基地”的牌子合影留念,村里的老人也都穿着新衣服来到厂里,分享这份喜悦。

“林总,苏总,谢谢你们!”老陈握着林悦和苏然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要是没有你们,这老手艺早就没了,更别说申报非遗了。现在好了,老手艺有了名分,还能传下去,我终于对得起我父亲了。”

林悦笑着说:“这不是我们两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接下来,咱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把技艺申报成省级非遗、国家级非遗,让更多人知道红星食品厂的传统枣泥糕,让老手艺走向更大的舞台。”

春节期间,红星食品厂推出了“非遗限定款”枣泥糕,用老印模制作,包装采用传统的木质点心匣子,还附赠一张介绍技艺历史的小卡片。这款点心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不仅线下门店销量火爆,线上订单也排到了年后。很多消费者表示,吃的不仅是点心,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

节后,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传统点心制作专业”也顺利招生,第一批招收了三十名学生。开学那天,林悦和老陈特意去学校参加开学典礼,还邀请了几位老师傅给学生们上了第一堂实践课。看着年轻学生们认真学习揉面、塑形的样子,林悦心里充满了希望。

这天,林悦正在办公室整理非遗申报的后续材料,苏然拿着一份文件走进来:“你看看这个,省里要举办‘传统手工艺博览会’,邀请咱们去参展,还让咱们准备一个现场制作表演环节。这可是个好机会,能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非遗技艺。”

林悦接过文件,脸上露出笑容:“太好了!咱们一定要好好准备,让省里的人也看看咱们红星食品厂的实力,看看咱们传统手艺的魅力。”

博览会举办那天,红星食品厂的展台前挤满了人。老陈带着两位老师傅现场制作传统枣泥糕,揉面、盖章、蒸制,每一个步骤都引来阵阵惊叹。苏明哲制作的纪录片在展台的屏幕上循环播放,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一位省里的非遗专家看完现场制作,又看了纪录片,对林悦说:“你们做得很好,不仅保护了传统技艺,还创新了传承方式,让老手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们的技艺一定能申报成国家级非遗。”

林悦笑着点头:“谢谢专家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不仅要把技艺传承好,还要把它发展好,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乡村振兴、为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览会结束后,红星食品厂的知名度更高了,不仅接到了更多的订单,还有不少企业和机构来洽谈合作,希望能共同开发传统点心产品,推广非遗文化。林悦和苏然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决心,他们计划在红星村建设一个“非遗文化园”,里面设置传统点心制作体验区、历史展览区、销售区,让游客既能了解非遗历史,又能亲身体验制作过程,还能购买到正宗的非遗产品。

夕阳西下,林悦站在红星食品厂的门口,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非遗文化园”工地,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非遗申报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只要有老匠人的坚守,有年轻一代的接棒,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传统手工艺一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红星村的未来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苏然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在想什么呢?”

林悦笑着说:“在想咱们的未来。你看,老手艺传下去了,村里的日子好了,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这就是咱们一直追求的生活,对吧?”

苏然点点头,眼神温柔:“对,这就是咱们追求的生活。只要咱们一起努力,未来还会更好。”

雪粒又开始飘落,落在他们的肩膀上,带来一丝凉意,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心中的温暖。远处的“非遗文化园”工地灯火通明,工人们还在忙碌着,那灯火像是希望的灯塔,照亮了红星村的未来,也照亮了林悦和苏然心中的梦想。他们知道,属于他们的奋斗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而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