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文远携家眷赴京上任。临行前,胡三托梦道:“京城乃天子脚下,龙气旺盛,我不便常去。恩公切记,遇事三思,勿贪勿躁。”
初到翰林院,文远谨记胡三教诲,兢兢业业,颇得上司赏识。然而京城繁华,渐渐迷了他的眼。同僚们个个家财万贯,穿戴光鲜,唯独他清贫如故,不免心生惭愧。
这日,同僚王翰林邀他赴宴。席间尽是达官贵人,酒过三巡,王翰林笑道:“汤兄才华横溢,何不谋个外放实缺?强似在翰林院清苦。”
文远心动,但又想起胡三“勿贪勿躁”的告诫,犹豫不决。
王翰林又道:“眼下有个肥缺,两淮盐运使司知事出缺,若汤兄有意,小弟可代为打点,只是需要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五百两银子,对文远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回到家中,他辗转难眠,忽然想起胡三曾说过,若有急难,可向西山方向焚香祷告。
次日,文远独自前往西山,焚香默祷。不多时,一白衣少年从林中走出,正是胡三模样。文远大喜,将烦恼尽数相告。
胡三听罢,眉头微皱:“恩公,那王翰林心术不正,此职另有其人觊觎,你若卷入,恐遭池鱼之殃。”
文远不以为然:“胡公多虑了,如今朝中无人难做官,机不可失啊。”
胡三长叹一声,从袖中取出一包银子:“既然如此,这些银两恩公先拿去。只是切记,得手后立即抽身,勿贪更多。”
文远接过银子,满心欢喜地走了。他却没有注意到,胡三的身影在阳光下有些模糊,脸色也苍白了几分。
有了银子打点,文远果然得了盐运使司知事的缺。临行前,他再次梦见胡三。此时的胡三须发皆白,老态龙钟,声音虚弱:“恩公此去,好自为之。我因擅动凡人命数,遭天谴折损道行,今后不能再护佑恩公了。”
文远惊醒,心中愧疚,但升官的喜悦很快冲淡了不安。
外放为官后,文远初时还算谨慎,后来见官场腐败,也渐渐同流合污,贪赃枉法。巧娘多次规劝,反遭他斥责。
三年任满,文远贪墨之事被人揭发,革职查办。家产抄没,一家人只好灰溜溜返回靠山屯。
此时的汤家老屋破败不堪,文远又病倒在床,无钱医治。巧娘每日上山采药,艰难度日。
一夜,文远昏睡中,又见胡三前来。胡三已是垂死模样,气息奄奄:“恩公,我因屡次逆天而行,大限将至。念在往日情分,最后助你一次。明日有贵人至,你好生接待。”说罢,化作青烟散去。
文远惊醒,泪流满面,方知自己辜负了狐仙一片真心。
次日,果然有钦差大臣路过靠山屯,遇大雪封路,借宿汤家。文远倾其所有招待。交谈中,钦差发现文远才学不俗,问起罢官缘由。文远如实相告,痛陈悔意。
钦差回朝后,恰逢朝廷需要用人之际,便举荐了文远。文远得以复起,此后为官清正,造福一方。
晚年致仕还乡后,文远在屋后立了一座胡三太爷庙,四时祭祀。据说有人曾在月明之夜,见一白须老者与文远在庙中对弈,谈笑风生。
文远临终前对儿孙说:“狐仙尚知报恩守义,人岂可不如狐?日后汤家子孙,当以善传家,见生灵危难,不可不救。”言毕含笑而逝。
从此,靠山屯汤家供奉胡仙的传统代代相传,成了当地一桩美谈。而胡三太爷庙的香火,至今未绝。